境外合作區助中企優化全球佈局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各類境外合作區對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揮出顯著的促進作用,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載體和抓手。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數處於工業化初期,有的國傢具有充足的勞動力供給、豐富的土地資源等要素,有的國家蘊含著豐富的礦産資源,有的國家靠近國際和地區運輸樞紐,有的國家發展農業條件得天獨厚,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基礎設施和資源整合能力,在國際分工中長期處於資源和原材料等初級産品出口國地位,工業化進程緩慢。而中國在特殊經濟區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傢具有借鑒意義。
由中國各類投資主體在境外設立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基礎設施完備、主導産業明確、公共服務功能健全、具有集聚和輻射效應,已形成加工製造、農業開發、資源深加工、商貿物流等多種類型的合作區模式。
“通過共建經貿合作區,中國擴大了與合作區東道國的雙邊貿易投資規模,深化了雙邊産能合作,推進了東道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了互利共贏。”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投資促進部主任盛國飛表示,借助境外合作區的本地化生産經營服務,中國企業進一步優化了産業鏈全球佈局。
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發展落實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園區是發展工業的重要基地,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主動參與全球産業分工體系、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其有效地促進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載體作用被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盛國飛表示,以非洲為例,非盟《2063議程》提出,力爭2063年非洲製造業在GDP佔比達50%以上,吸納5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當前,許多非洲國家已經把建設工業園區作為加快本國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抓手,南非、肯尼亞、塞內加爾等國相繼制定了《工業園區發展規劃》,並出臺了相應法規和政策。
“在我們收集的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數據庫中,工業類園區佔比接近五成,其中在非洲的境外園區數量達26個,佔比近25%。這些加工製造類園區充分利用東道國人力、土地、政策等有利條件並加以整合,實現製成品産出和對外出口,提升了東道國就業率和工業化水準。”盛國飛表示,以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為例,目前該園區已入駐企業120家,主要涉及建材、鞋帽、紡織服裝、汽車組裝和金屬加工等行業,協議投資9億美元,實際投資6.8億美元,總産值15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總額1.2億美元,為東道國解決就業18000人。與此同時,工業園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為當地學校、孤兒院等提供捐助和善款,工業園尚未開發土地部分暫時讓農民種植,免費提供工程機械以協助園區周邊地區開展水利和工程建設等,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歡迎和認可。
作為雙向經貿合作平臺,境外經貿合作區還做到了立足當地與反哺國內並舉,通過將原材料、半成品和資源回運反哺國內。據盛國飛介紹,江蘇-新陽嘎農工貿現代産業園位於坦桑尼亞西北部的新陽嘎省,園區可直接獲得産業鏈源頭的原材料。入住園區的紡紗公司將棉紗全部回運國內銷售,産品廣泛應用於各類中高檔針織、梭織面料,産品以優良穩定的品質贏得了用戶讚譽,在江浙紡織市場擁有一批忠實客戶。
境外經貿合作區能夠有效降低“走出去”企業因對東道國國情政策等不熟悉而遭遇風險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可為海外經驗不足、綜合實力有限的中小企業對外投資,提供一站式的園區服務。
例如,中歐商貿物流合作園區積極探索創新境外合作區建設路徑,借助“以展會友”將自身定位為公共服務供應商,通過企業海外倉和跨境電商海外倉雙倉聯動和以中歐班列、海鐵聯運、航空貨運組成的陸海空絲路立體式物流網絡,形成獨具特色的國際行銷服務公共平臺+海外倉+幹線物流服務運營模式,搭建起中國企業進入中東歐市場的平臺。
再如吉布提國際自貿區,通過構建“一個平臺、四個模組”的線上線下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平臺,提供管家式服務,實現園區客戶政務、關務、公共服務等一站式操作,並攜手戰略夥伴打造“非洲門戶”;入駐該園區的一家中國手機製造企業,通過將海外倉設在吉布提自貿區,每年可節約物流成本近400萬美元。
“境外經貿合作區作為由中國境內主體參與的投資項目,除了發揮貿易投資合作促進平臺優勢,促進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外,還必須為投資方提供切實的收益作為回報。”盛國飛強調,目前境外合作區投資運營方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土地(廠房、倉庫)出售(出租)收入,為入區企業提供服務收入和銷售水、電、氣收入等,園區上市和參股入園企業獲得資本收益的情況較少,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當前境外園區投資建設中普遍存在的效益不佳短板。(記者 劉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