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借國家藝術基金扶持 吉藝為非遺傳承培育創新力量
長春日報 11月17日訊 (記者 畢馨月)60歲的張立新是滿族服飾製作和滿族刺繡的非遺傳承人,近日,她參加了吉林藝術學院開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群研修培訓班。近年來,文化部非遺司、國家藝術基金等項目紛紛將視角對準長春,為非遺傳承培育創新力量。
獲15項立項支持
據吉林藝術學院科研産業處處長劉國偉介紹,今年,該校獲得國家藝術基金15項立項支持,與清華美院、四川美院並列獲支持項目數三甲。
正在進行的“京劇楊派表演人才培養”項目中,有多位國內京劇名家領銜師資隊伍。“長春不愧是歷史文化名城,這裡的人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讓藝術落地、紮根。”上海京劇院著名京劇演員李軍感慨地説。
眾位名師助陣培訓班
今年,吉林藝術學院相繼開辦了4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班:“滿族刺繡和服飾製作技藝”“朝鮮族服飾傳承與創新”“草柳編手工藝傳承與材料創新設計”“黃龍戲非遺傳承”,參加者均在省內相關領域有響噹噹的名氣。
在11月6日開班的“草柳編手工藝傳承與材料創新設計”培訓班上,學院邀請了眾位名師助陣,課程內容從提高傳承人對草木材料的認識,到挖掘草木材料和其他綜合性材料的組合再造,再到拓展草木材料的藝術表現力,幫助學員更好地將草、柳編工藝帶進生活。
“墻內開花墻外香”
早在10年前,吉林藝術學院便成立了東北民間藝術研究中心,省內名家田子馥、施立學、曹保明、金士貴、田雨春、許佔志、景喜猷、尹愛群等均加入到“導師”陣營,舞蹈家王舉、王小燕,作家金仁順等還紛紛成立創作工作室……研究中心還吸納了民間音樂、民間美術、民間戲曲、民間舞蹈等各門類,面向該校師生及社會開放。
“過去,吉林省非遺人才有所流失,如今,這裡不僅留得住人才,還將名家請進校園。通過數年來的培育、積澱,如今長春高校人才培養、藝術創作已到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時候。”劉國偉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