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吉林網1月7日訊(吉刻APP記者 欒喜良):銀聯、網聯之後,信聯也來了!日前,央行受理了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籌)(下稱“信聯”)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徵信機構管理辦法》等規定,現將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予以公示。至此,外界熟知的“信聯”官方稱謂確定為百行徵信。
1月7日,吉網、吉刻APP記者注意到,此次公佈“百行徵信”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和8家個人徵信業務機構共同發起設立,其中互金協會持股36%,騰訊等企業在列。
“大咖”雲集
騰訊徵信等8家機構各持股8%
“信聯”正式落地,公司基本情況也對外披露。
根據《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相關情況》的附件顯示,“信聯”的註冊資本為十億元人民幣,註冊地為廣東省深圳市,營業場所(籌)在北京市西城區金融大街通泰大廈C-917。其業務範圍為個人徵信業務。
央行網站截圖
從主要股東及所持股份來看,不乏“大咖”企業身影。包括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騰訊徵信有限公司持股8%,深圳前海徵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鵬元徵信有限公司持股8%,中誠信徵信有限公司持股8%,考拉徵信有限公司持股8%,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持股8%,北京華道徵信有限公司持股8%。
事實上,為解決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個人徵信問題,對於“信聯”的籌備,市場早有傳聞,2015年1月,央行下發《關於做好個人徵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同意芝麻信用等8家機構試點開展個人徵信業務,並計劃以“個人徵信牌照”的方式開放該業務。
不過,落實情況讓官方難言滿意。2017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徵信局局長萬存知表示,各家機構都想形成業務閉環,無法形成信息共享,難以擴大覆蓋範圍。此後,監管部門改變思路,將頒發牌照改為以互金協會牽頭入股成立“信聯”。
均非絕對控股
有助於徵信的獨立性
眾所週知,中國傳統的“徵信體系”,百姓熟知只有央行徵信。
其業務方向為,央行徵信依託的主要是各銀行,將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採集到後,按數據主體(即企業和個人)對數據進行匹配、整理和保存,將屬於同一個企業和個人的所有信息整合在其名下,形成該企業或個人的信用檔案,並在金融機構查詢時生成信用報告。
其主要功能是,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功能首先是幫助商業銀行核實客戶身份,杜絕信貸欺詐、保證信貸交易的合法性;其次是全面反映企業和個人的信用狀況,通過獲得信貸的難易程度、金額大小、利率高低等因素的不同,獎勵守信者,懲戒失信者;再次是利用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遍佈全國各地的網絡及其對企業和個人信貸交易等重大經濟活動的影響,提高法院、環保、稅務、工商等政府部門的行政執法力度;進而培養和提高企業和個人遵守法律、尊重規則、尊重合同、恪守信用的意識,提高社會誠信水準。
不過,央行目前徵信,在覆蓋面和準確程度等方面存在局限。
“銀行徵信更多的是銀行客戶,某種程度有局限性,現在‘信聯’來了,就不一樣了。”吉林省一家銀行的趙姓經理接受吉網、吉刻APP記者採訪時就表示,如果“信聯”正式通過成立,國家金融部門能更好掌握和分享在各家公司手裏的徵信信息。
此外,從本次公佈的股東上來看,都不是絕對控股,這將有利於其保持獨立性,對信息主體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符合徵信基本要求。
重要意義
“信息孤島”就此破局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來看,百行徵信或將效倣第三方支付“網聯”的“共建、共有、共享”的建設原則。開展相關業務。
吉網、吉刻APP記者在採訪中得知,網聯平臺是在中國人民銀行指導下,由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組織共同發起籌建,旨在為支付機構提供統一、公共的資金清算服務,于2017年3月31日啟動試運行。
據悉,網聯平臺旨在為支付機構提供統一、公共的資金清算服務,糾正支付機構違規從事跨行清算業務,改變目前支付機構與銀行多頭連接開展業務的情況,支持支付機構一點接入平臺辦理,提高清算效率,保障客戶資金安全,利於監管部門對社會資金流向的實時監測。
互聯網金融資深人士劉平坦言,去年一組數據顯示,有央行徵信記錄的自然人僅為3.9億,佔總人口數不足30%。第三方徵信機構到來,有利於“信息孤島”就此破局。
另外一組數據説明瞭徵信市場的潛力,易觀在《中國信用服務市場專題分析2017》中預計2019年信用服務市場將突破百億規模。
“股東中有很多都是互聯網企業,可以預測,今後‘信聯’個人信用信息數據來源上,或將以個人債務信息為主。”易觀表示,互聯網領域的個人金融借貸迅速增加,2017年年末,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達到了1931家,尚未列入的統計大量存在。可是由於運營需要屬核心資源,平臺方不願拿出數據共享,這也導致借款人多頭借貸、過度借貸、騙貸等行為不斷出現。信聯落地後,將擴大徵信覆蓋人群,規範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