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 :種地種出“名堂”的人 雙遼市茂林鎮盛滿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盛立國的故事
吉林日報1月13日訊(記者 張力軍 ): 站在我們面前的盛立國,一臉憨厚的模樣,一副壯實的身板,典型的關東漢子,典型的東北農民。
辦公室墻上的證書似乎告訴了我們另一個盛立國:
2010年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種糧大戶;
2011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種糧大戶稱號;
2013年被吉林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評為首批吉林省農村實用型專家,被吉林省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評為雙百基層農技協優秀領辦人;
2016年獲四平市勞動模範稱號;
……
雙遼市茂林鎮多是十年九旱的輕鹼沙土地,雖然人均耕地達到了7畝,可地多人不富,農村稅費改革前,很多人撂荒了承包田外出打工。盛立國就以替繳稅費和出義務工並給每戶200元錢的條件承接了500多畝土地,無意中成為流轉土地的先行者。
為了讓貧瘠的土地多打糧,盛立國全部身心都放在了種地上。細心的觀察讓他發現,“地頭苗”“寡婦壟”的玉米往往長得特別好,原因是通風透光好。於是,他開始採用“二比空”的種植方法,就是種兩壟空一壟,同時縮小株距增加株數,從株距到品種,從耕作到施肥,經過10多年的試驗“玉米種植新方法”終於獲得了成功。在此基礎上,他繼續研究“3比空超高産栽培技術”“4比空超高産栽培技術”和“玉米與矮棵作物綜合增産增收種植技術”。按他發明的方法種植,別人一公頃種玉米5萬株,他種近8萬株,比別人多收兩噸玉米;他讓玉米與綠豆搭伴兒,在綠豆增産的基礎上一公頃多收上萬斤玉米。技術優勢在於:能夠充分發揮邊行優勢,通風透光效果好,預防倒伏;減少灌溉面積,節水保肥,抗旱保水;發揮群體優勢,耕地利用率高;便於田間管理,降低勞動強度,縮短勞動時間。每公頃節省工時費800元到1000元。這些技術在2015年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種地種出了名堂。
2007年,盛立國組織了9戶農民,投資300萬元成立了茂林鎮盛滿種植專業合作社。大面積的耕作,不僅催生了他種植技術方面的發明創造,而且在農業機械方面也是不斷創新。他根據自己發明的種植技術的作業需求,發明和改進了配套的農業機械和機具。他帶著我們走進農機庫,如數家珍地指給我們哪個是叉式深松犁,哪個是齒式玉米切雄機,哪個是高架打藥車……這些發明創造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降低了生産成本,增加了土地收益。到2017年初,合作社已從吉林省內延伸到黑龍江、內蒙古、遼寧等地,入社社員達到1935戶,經營土地39750畝,指導的農戶超過兩萬戶。合作社擁有固定資産2447.5萬元。
2017年,盛立國入選了“全國十佳農民”,他的夢想就是靠種植創新、管理創新、細化經營,讓鄉親們儘快走上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