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吉網解密:長春拖拉機廠原址將被打造成文化科創園區 建築圖紙重新測繪已啟動
中國吉林網1月15日訊(吉網 吉刻APP記者欒喜良 攝影 羅浩 ):去北京旅遊,相信不少人都到過“798”,這個以數字命名地兒,原為798廠等電子工業老廠區所在地,經過改造後,變成了集當代藝術、文化于一體的藝術潮流區。
眼下,在咱們長春,也有一處備受關注的“工業遺産”即將以全新面貌示人,它就是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
15日,吉網、吉刻APP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今年的長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建設將成為長春市2018年工作重點,這意味著上個世紀50年代長春最具代表工業遺産之一——長春拖拉機廠,廠區改造將正式啟動。
憶往昔
曾經“長拖”很明星
“老工業基地”長春,見證了新中國工業的成長。長春拖拉機作為時間軸上的重要節點,給這座城市留下太多記憶。
上個世紀50年代,東北工業提速發展,彼時長春一批大型工廠陸續建成,其中就包括長春拖拉機廠。
這家于1958年5月29日成立的工廠,在未來幾十年時間裏,在長春擁有重要的工業地位。
長春拖拉機廠位於長春市二道區中心位置,東盛大街以東,榮光路與福安街交叉口北側。
昔日”長拖”是公認的明星企業。
當年的廠內標語依然可見 。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工廠曾是國內最大的輪式拖拉機生産基地,與洛陽、天津拖拉機廠並稱為農機製造企業的三雄。建廠以來其生産中小型拖拉機85萬多臺,出口亞、非、拉美等國家1.2萬台。
“長春拖拉機廠當時在長春就是‘明星’企業,剛畢業的年輕人誰要是能進廠工作,大家別提多羨慕了。産品就更不用説了,那時候拖拉機根本不夠賣,就算托關係,也不一定能買到。”長春市民于先生從小在該廠家屬區長大,回憶起那段歷史,仿佛就在昨天。
據他回憶,長春拖拉機廠曾是吉林省技術力量最雄厚的工廠。最繁盛時期,全廠職工總數達萬餘人,擁有大中專畢業技術人員佔職工總數的1/5。與此同時,讓外界羨慕的還有工廠配套體系,諸如豐厚的節日福利、收入頗豐的工資,還有現代家屬區、學校、醫院、洗澡堂、俱樂部等。
破産以後
亟待保護和再利用
市場經濟浪潮誰也無法阻擋,曾經無比榮耀的長春拖拉機廠,沒能一直走下去。
時間向前,伴隨著城市發展,以及産業自身的發展因素,一些産業在“退二進三”的過程中揮別歷史輝煌,長春拖拉機製造廠也是其中一個。
2006年,該廠宣佈破産倒閉。
停産的工廠,終日靜悄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近年來,伴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社會各界對長春拖拉機廠開發保護再利用的聲音頻頻傳出。
“長拖”區位圖。
“2012年以後,有設計部門就做過多套方案,並與所在二道區政府進行多次溝通,政府也有推進的想法。”一位長期關注長春拖拉機廠未來開發保護的知情人士坦言,事實上這些關於“長拖”改造事宜一直在推進。
因周邊商業、景觀、開敞空間各自獨立,新舊衝突明顯。
廠房內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公開資料顯示,該廠區面積為26.9萬平方米。
多年以後,目前長春拖拉機廠廠區啥現狀?吉網、吉刻APP記者對此也進行了實地踏查。
記者在走訪中看到,長春拖拉機廠廠區大結構框架基本保持完整,但部分建築由於缺乏維護,廠房內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此外,廠區內部分廠房已對外出租,周邊道路品質不佳。因周邊商業、景觀、開敞空間各自獨立,新舊衝突明顯。
開發改造
打造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
有研究表明,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過程中,長春拖拉機廠是其中保存較好的老工業遺址之一,是一筆寶貴的工業遺産。工業遺産是無形的財富,而改造、開發利用是最好的保護方式。工業遺産的再利用有利於可持續發展,既可減少拆除舊建築所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又能創新區位空間、留住城市的記憶。
“長拖”改造
外界期待“新顏”
這不,長春市已將長春拖拉機廠“改造升級”列為2018年重點工作。
吉網、吉刻APP記者在採訪中獲悉,今年長春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建設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
無獨有偶,長春拖拉機廠所在二道區,同樣在不久前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相關建設描述:今年將重點打造長春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並以此為基礎,建設以東新路為産業線,以伊通河、東新開河為生態線的H型文創谷。
“長春版的‘798’要來了,現在開始了嗎?”對於長春拖拉機廠改造現狀,許多網友拋出這樣的問號。
為此,吉網、吉刻APP記者採訪二道區政府工作人員,並從中得到了答案。
據介紹,目前打造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要做三件事。首先是針對“長拖”老廠房的,由於老廠房年代比較久遠,以前圖紙沒有找到,正在對“長拖”老廠房進行建築圖紙重新測繪,現在工作人員已經進場;其次是測繪完畢之後,還要對廠房進行建築安全檢測,預計本週入場;最後就是製作園區總體方案,原來有兩套方案,現在已經選了一套,預計在下周就形成園區的穩定方案。
步驟已定,意味著建設推進有了時間表。
拖拉機廠文化科創園區,將以什麼樣的全新面貌示人?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連結
國外工業遺産的保護和利用模式
博物館模式:
國外將工業遺産改造成博物館已成為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方法。如德國漢堡變電站改為維特拉設計博物館柏林分部。英國利物浦阿爾伯特碼頭工業區改造成博物館群。
公共遊憩空間模式(公園):
利用工業遺産的空間優勢,結合周邊業態打造的公共遊憩空間。如巴黎結合市中心區改造,在原來工藝遺址上建造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響的現代園林,包括雪鐵龍公園、貝西公園、拉·維萊特公園。
創意文化産業園模式:
以文化、創意、藝術為主題的産業聚集區,內部一切的發展均以藝術為名義。如美國亞歷山大魚類工廠,改造後成為藝術家工作、教學、創作、展覽的藝術中心。
與購物、工業遺産旅遊相結合的商業綜合開發模式:
運用“混合使用”理念進行工業遺産項目的開發建設。如英國伯明翰布林德利工業區經過改造,變成了由一系列商店、餐館、咖啡廳、辦公樓、住宅、文化設施等組成的富有吸引力的公共廣場和精美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