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吉林市:滿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2018-07-25 09:30:53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北國江城:滿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吉林市:滿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滿族博物館陳列館清代努爾哈赤和后妃

  吉林市:滿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夢回烏拉》劇照

  吉林市:滿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吉林市滿族博物館定期舉辦滿族民族節日,弘揚傳統文化。

  吉林市:滿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龍潭區博物館內滿族農家小院

  吉林市:滿族文化之花絢麗綻放

滿族住家復原圖

  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到哪去?——著名的蘇格拉底之問,不僅是一道抽象的哲學命題,更是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苦苦探尋的現實課題。搞清了這一課題,我們前進才有方向,步履才會堅實,文化的血脈才能汩汩噴涌,並孕育出更加璀璨奪目的文明之花。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吉林市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華章和豐富多樣的文化底蘊。回眸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這裡就留下了人類活動的印記。經過漫長的繁衍生息和民族融合,最後逐漸形成了最具地域特色的滿族文化。近年來,吉林市承接了多個國家重點項目,並以此為發端,相繼建立起了以化工、冶金、水電為支柱産業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基地。在此基礎上,深深打上鮮明工業文化烙印的都市市井休閒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文學藝術等,也有如爛漫山花,在白山松水之間競相綻放。

  清晰的文化脈絡,多彩的文化內涵,使得原本山美水美的吉林市又平添了幾分人文氣質,整座城市也愈發顯得豐滿而有靈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們挖掘、整理、弘揚城市文化,就是要通過對城市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喚起人們記住鄉愁、凝聚心氣,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引領江城人民為建設美好家園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與此同時,獨具鮮明特色的城市文化又是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的獨特魅力,以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投資、旅遊,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的動能。

  這,也就是我們開設此系列報道的初衷。

  作為滿族的重要發祥地,吉林市的文化年輪早已深深嵌入了滿族文化的紋理。當歷史的硝煙散盡,我們拼湊起一塊塊歷史文化碎片,試圖還原那個勤勞質樸、剛烈豪放的北方民族整體形象。可怎奈滿族文化煙波浩渺,蔚為大觀,憑一己之力,難以描摹其全貌,只能在浩瀚的滿族文化海洋裏掬幾朵小小的浪花,略表我們的敬意。

  漁獵文化 奠定民族基礎

  最初的文化,往往都與生産勞動緊密相連。作為一個遊牧民族,滿族先民的活動地域內,江河縱橫,山高林密,捕魚、採珠、狩獵、採參、伐木,就成為了傳統的生産方式。南北朝時,靺鞨人就到日本海中“捕魚充食”。渤海時期,漁業相當發達,已分為江河與海上捕撈。清朝,吉林地區松花江裏盛産的大鰉魚和一種叫“東珠”的珍珠格外珍貴。於是,順治十四年在今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鎮設立了“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專門辦理清朝皇室、宮廷特需的東北地區特産物品。這其中,大鰉魚和東珠均為朝貢極品。打牲烏拉總管衙門,也因此成為了與當時江寧(南京)、蘇州、杭州齊名的四大朝貢基地之一。

  滿族先民積累了豐富的狩獵方法和經驗。比如瓦爾喀部的滿族人就是捕貂的能手,其部曾被稱為“貢貂部”,清代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就有捕貂管事,專門收集貂皮送往朝庭。與狩獵相關的,是流傳千年的鷹獵文化。至今,吉林市昌邑區土城子鄉漁樓村的滿族人家仍然保持著捕鷹、馴鷹、養鷹的傳統。

  滿族先民與大山極為親密。隋唐渤海靺鞨人已採參朝貢,明末努爾哈赤髮諭集體採參。此外,伐木也是滿族人為了生存獲取自然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當年,松花江上木排連片,人們從大山裏伐下巨木,再通過水路運到吉林,或造船或建屋。因之,吉林又名“船廠”,整座城郭都是由上好巨木建造而成,就連鋪路面、修陽溝,都離不開木料。

  衣食住行 展示多彩風情

  滿族人的服飾特色顯明。至民國初期,男女仍穿袍服(即旗袍),富貴人多綢緞,平民人家多為棉麻布。男子喜歡藍灰等顏色,女子喜歡綠、粉、月白等顏色。婦女們穿上旗袍,既莊重,又大方。在冬季外出時,要在長袍的外面套上一件四面開禊的短褂,也叫“馬褂兒”。滿族的旗袍早已流行各地,現在仍為城市女性青睞。吉林市于2016年成立了旗袍協會,每年都舉辦旗袍展演活動。

  滿族男子冬天腳穿烏拉,裏絮烏拉草,異常輕便暖和。婦女自古天足,不裹腳,喜歡穿繡花鞋,樣式有兩種,一種為平木底,厚寸許,外包白布,上面上鞋幫,鞋面繡著花。另一種為高木底,也稱寸子。木底高約9釐米,中間細,兩頭寬,近方形(或馬蹄形),為鞋底長的三分之一,上于鞋底正中間,外包布或涂上白漆,鞋面和鞋幫上繡花,鞋底在跟上又釘了一層皮革。而勞動婦女因終日勞作,平素則很少穿用,只有在接待客人或給旗中老年人拜年時才穿用幾回,日常多穿平底繡花鞋。

  滿族人的飲食習慣具有北方人特點。主食為小米,也喜歡吃粘食,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子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滿族人善於養豬,喜吃白片肉、血腸和豬肉、酸菜下粉條。每逢喜慶宴會,有八大碗的滿洲席。滿族人製作的點心種類繁多,最著名的是薩其瑪,此為滿語,意思為糖纏,一直流傳至今。

  説起住房,滿族人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墻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連了起來,俗稱“萬字炕”。在滿族古城烏拉街鎮,至今仍然保存著“後府”“魁府”和“薩府”等“烏拉三府”古建築。其中“魁府”是非常完整的清代二進四合院建築,現存門房3間,後院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西耳房各1間。正房和廂房均為硬山抬梁式鬥木架結構的青磚瓦建築。“三府”現在都是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滿族人的交通工具以冬季用的爬犁最為特別。爬犁有俄式和大桿兩種。俄式爬犁腳上挂以鐵瓦,上面帶有用木桿做成的兩翅;大桿爬犁以樺木彎曲後做腿和轅,上面釘有橫木。爬犁多駕以馬,有單馬、雙馬之分。

  民風民俗 訴説萬丈豪情

  滿族人的民風民俗既粗獷豪放,又不失細膩婉約。長期受到大自然的恩惠,滿族人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先人們進深山老林挖參叫“放山”。進山前要拜山神爺,準備祭品,如達子香、饅頭、豬頭、供果等;採參的各類清規戒律皆有滿族特色。挖出人參者次日還要帶著酒、豬頭肉、水果、香、紙、紅布(挂兆頭)到挖出人參的地方“敬山”還願。

  滿族稱嬰兒降生為“落草”。婦女臨産時,將炕蓆捲起,放塊石頭壓在席捲上,拿一些穀草鋪墊在炕上,將孩子生在草上,故稱“落草”。如果生個男孩,就在家大門邊懸挂木制弓箭,俗稱“公子箭”。這並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樹枝煨成弓,用紅布纏三支箭,預祝孩子長大成名以後成為一名精騎著射的男士。如果生個女孩,則在大門右邊挂一塊紅布條,象徵吉祥。挂紅布條逐漸演變為産房的標誌。産房不許人闖入,因為生人會把奶水帶走,謂之“採奶”。滿族還以扁平頭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裝枕頭,枕在孩子頭下,俗稱“睡扁頭”。

  文學藝術 繪就璀璨畫卷

  滿族説部是滿族民間藝人創作並傳講、旨在反映歷史上滿族人民征戰生活與情感世界的一種長篇散文體敘事文學。體式與漢族民間藝人的説書比較接近,每部書可獨立講述,故稱“説部”。2006年5月20日,滿族説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為了促進這門古老藝術的普及和傳承,吉林市滿族博物館收集、整理、編輯了《雪妃娘娘與包魯嘎汗》《薩達人傳》《皇權之爭》等滿族説部段子,滿族錫克特裏家族第12代傳人石光華還可以用滿語講述這些故事,進行活態傳承展示展演。吉林市文化部門近年來也先後組織開展了滿族説部進校園等活動並建立滿族説部培訓展演基地。

  滿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展示了滿族人樂觀豁達的天性。每逢佳節、喜慶、婚嫁筵、出征、凱旋、祝壽、祭祀等都要歌舞盡興,其中“莽勢舞”最具代表性。這種民間舞多在新歲和喜慶之日跳,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成雙對舞,旁人拍手而歌,以擊堂鼓伴奏,舞蹈動作多由滿族狩獵和戎馬生涯演變而來。此外,民間還有野人舞、笊籬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薩滿舞等。滿族民歌也豐富多彩,其曲調大部分都是五聲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如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風俗歌曲、兒童遊戲歌和愛情歌。“中長大,巴補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補哇……”這首母親唱給襁褓中寶寶的《悠車曲》,世代相傳,家喻戶嘵。

  滿族戲曲劇種,又名“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先民在騎射漁獵之暇圍在篝火旁,邊説邊唱邊舞,並扣擊自製八角鼓相和,娛其情志,逐步形成説、唱、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清兵入關後,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鑼鼓等配合,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劇。多演唱歷史和民間故事。

  過年過節,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挂箋,或稱挂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釐米,寬約25釐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挂于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挂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

  “大江東去浪淘盡”,在今日的吉林市,滿族文化的符號依然隨處可見。頭道碼頭,建設了大型銅鑄《松花江放船歌》雕塑、康熙東巡吉林大型青銅群雕像、古城墻和碼頭護堤復古建築等景觀,真實展示古城吉林的原始面貌;龍潭區博物館裏,烏拉古城的興衰得到了還原;滿族民俗遊已成為江城旅遊的一大亮點,形成了阿什哈達摩崖石刻至吉林市博物館、水師營博物館、韓屯、烏拉街滿族古鎮等旅遊景點……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