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吉林省作為重要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吉林人勇於創新、勤於改革,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在科技、文化、工業、教育等方面獲得了多項全國“第一”。為此,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推出“40個全國第一見證吉林巨變”——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報道。
2008年9月9日,首例“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在吉林大學農學部誕生,標誌著人類首次培育的“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獲得了成功;近日,國際在線吉林頻道採訪了參與研究此項培育技術的主要成員之一,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歐陽紅生,了解研發背後的故事。
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歐陽紅生。吳慶年 攝影
國際在線吉林頻道報道(陳施):“豬瘟是豬瘟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豬感染死亡率高,在豬群中,一頭豬得此病,別的豬也將感染而死,給養豬産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吉林大學唐敖慶特聘教授歐陽紅生説。
據歐陽紅生介紹,豬肉是我國居民膳食蛋白的主要來源之一,重大傳染病如豬瘟等可導致豬大量死亡,而抗病育種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
歷時兩年多協作攻關3頭克隆豬成功誕生
談起研究經歷,歐陽紅生回憶,2002年,正在美國密蘇裏大學從事異種器官移植豬研究工作的賴良學教授取得了重大科技進展,轟動了美國學術界和新聞界,當年被美國《大眾科學》雜誌評為十大科技進展之首;後經當時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傑青B類)資助,賴良學教授定期回中國參與合作研究,並最終辭掉美國工作回國工作,同時也將這項技術帶回中國。
2006年,為了培育出能夠抗豬瘟的豬,以吉林大學農學部畜牧獸醫學院賴學良教授、歐陽紅生教授、李子義教授和軍事醫學科學院軍事獸醫研究所教授涂長春共同組成的課題組,經過兩年多的協作攻關終於取得了成功。
2008年9月9日17時40分至19時10分,在吉林大學農學部原種豬場傳來喜人消息,3頭黑色的“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先後順利誕生,體重分別為1050克、1100克和550克,體重都在正常範圍內,健康狀況良好。這3頭克隆豬的誕生標誌著我國在轉基因抗病育種研究領域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
歐陽紅生表示,3頭豬寶寶的特別之處在於研究人員早已將能抑制豬瘟病毒的基因轉染到豬媽媽體細胞內,3頭豬寶寶不會再感染到豬瘟病毒了。
抗豬瘟克隆豬的誕生對中國來説意義重大。“人類首次培育的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以後就不需要再打抗豬瘟疫苗了,這種克隆豬對人類的健康是不會有影響的,豬不得豬瘟,在實際養殖生産過程中就會減少投入,降低風險。”歐陽紅生説。
3頭黑色的“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先後誕生。歐陽紅生 攝影
克服重重技術難點在失敗中總結經驗
培育抗豬瘟克隆豬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系統科研課題,這一課題涉及到基礎獸醫學、臨床獸醫學、預防獸醫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分子病毒學、動物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學等8個學科門類。
這項成果的技術難點在於能把抗豬瘟病毒的基因轉染到“中國實驗小型豬”胎兒成纖維細胞內,再將胚胎移植到代孕母豬體內,整個培育技術流程環環相扣,任何一環除了問題都需要從頭再來;其間也經歷了重重困難,但沒有人放棄,而是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代孕母豬懷孕114天后順利産出3頭健康的克隆仔豬。
歐陽紅生正在實驗室做實驗。吳慶年 攝影
抗豬瘟病毒技術提升使養殖水準越來越高
從2008年首例“帶有抗豬瘟病毒基因的克隆豬”誕生至今已走過了10年的時間,10年來,抗豬瘟病毒技術也發生了巨大改變,從第一代含篩選標記基因抗病豬,到第二代用基因組編輯技術製備的不含篩選標記基因的抗病豬,再到第三代用基因組編輯技術製備的單鹼基突變的抗病豬,技術越來越先進,養殖水準越來越高。
歐陽紅生透露,2017年,吉林省動物基因組編輯科技創新中心批准成立,基因組編輯技術是當前製備動物模型的重要手段,應用這項技術可以研究抗病豬新品種。
“近年來基因組編輯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效率得到了指數級的提升,掌握了這個技術以後,做抗病動物育種的效率就更高了,設計也更容易實現,這也是未來大有前途的研究領域。”歐陽紅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