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吉林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2018-09-27 09:56:24  |  來源:吉林日報  |  編輯:田東艷   |  責編:劉徵宇

  原題: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

  吉林日報9月27日訊: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中辦發[2017]56號)精神,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結合我省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圍繞我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尊重農業發展規律,強化改革創新,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空間佈局,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産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業發展新格局,推動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吉林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為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工作目標

  把農業綠色發展擺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産、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格局,努力實現耕地數量不減少、品質不降低、地下水不超採,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秸稈、畜禽糞污、農膜資源化全利用,實現吉林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生活更加富裕、農村更加美麗宜居。

  ——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到2020年,全省嚴守9100萬畝耕地紅線,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2個百分點,耕地品質平均比2015年提高0.5個等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到2030年,耕地品質水準和農業用水效率進一步提高。

  ——産地環境更加清潔。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5%,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農膜回收率達到80%。到2030年,化肥、農藥利用率進一步提升,農業廢棄物全面實現資源化利用。

  ——生態系統更加優化。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5%以上,濕地保有量達到1500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2%。到2030年,田園、草原、森林、濕地、水域生態系統進一步改善。

  ——綠色産能顯著增強。到2020年,全省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700億斤階段性水準,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和品牌農産品佔比明顯提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加快發展。到2030年,農産品供給更加優質安全,綠色農業技術體系和農業生態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二、優化農業産業佈局

  (三)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認真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立足我省水土資源、區域特點和産業特色,加快推進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建設,力爭用三年時間完成地塊劃定任務,用五年時間按照“佈局合理、數量充足、設施完善、産能提升、管護到位、生産現代化”的標準完成“兩區”建設。培育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加快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試點區建設。推進國家有機食品生産基地建設和國家有機基地縣(試點)建設。(省農委、省發改委、省國土廳、省環保廳、省農發辦)

  (四)建立農業産業佈局制度。統籌我省中東西部資源稟賦和區域優勢,合理規劃産業佈局,實現中東西三大功能片區綠色協調發展。中部地區立足優勢玉米、水稻産業帶和畜牧業基礎,實施黑土地保護、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工程,建設全省標準化規模種養殖基地,推動糧牧加一體化發展,打造糧食和畜牧産品生産核心區。東部特色山區實施長白山森林生態修復工程,探索林下養殖等立體生態種養模式,建設人參等生態特色食品標準化種植和延邊黃牛等特色養殖基地,打造山區生態特色食品生産核心區。西部生態農牧區實施綠色生態屏障工程、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森林、草地、濕地有機結合的生態體系,構建生態適應型種植業結構,打造西部生態農牧産品生産核心區。(省農委、省發改委、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畜牧局)

  (五)推進農業綠色循環發展。在中西部等地下水過度利用地區適度壓減玉米等高耗水作物,嚴禁利用地下水進行旱改水。選育推廣節肥、節水、抗病新品種,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以土地消納糞污能力確定養殖規模,科學合理劃定禁養區,適度調減水網地區養殖總量。推動動物疫病防控從有效控制到逐步凈化消滅轉變,落實國家畜牧業綠色發展支持政策,探索整縣推進畜禽糞污綜合利用,推動建立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長效機制,促進畜牧業生産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推進水産健康養殖,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灘塗等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逐步減少河流湖庫投餌網箱養殖,防控水産養殖污染。建立高效、低耗、循環的加工流通體系。探索農業循環利用機制,實施糧經飼統籌、種養加結合、農林牧漁融合循環發展。(省農委、省發改委、省水利廳、省畜牧局)

  (六)推進農業綠色産業精準扶貧。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堅持保護環境優先,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選擇有資源優勢的特色産業,推行綠色生産方式,培育綠色産業。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地理標誌農産品等優質特色農産品,支持打造區域品牌,推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把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省農委、省扶貧辦、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畜牧局、省質監局、省旅發委)

  三、加強資源保護利用

  (七)加強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落實黑土地保護制度,加強對耕作層土壤剝離保護和鹽鹼地修復,嚴格管控草原、林地開墾耕地行為。推進耕地輪作,降低耕地利用強度,以綠色生産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穩定糧食産能和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繼續實施國家耕地輪作制度試點,推動耕地用養結合,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建立耕地品質監測和等級評價制度,明確經營者耕地保護主體責任。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實施土地整治,推進綠色高標準農田建設。(省農委、省國土廳、省發改委、省農發辦)

  (八)推進節水高效利用。推行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加強農業取水許可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加強地下水超採治理。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和建立節水激勵機制,推進制度節水。突出農藝節水和工程節水措施,培育抗旱品種,推廣水肥一體化及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農業高效節水技術,完善農田灌排基礎設施,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利用天然降水,在我省半乾旱、半濕潤偏旱區積極發展雨養農業。(省水利廳、省發改委、省農委、省農發辦)

  (九)加強農業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加強動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加快農作物種質資源庫、畜禽水産基因庫和資源保護場(區、圃)規劃建設,推進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鑒定和育種。加強野生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瀕危野生植物資源原生境保護、移植保存和人工繁育。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開展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調查和專項救護,實施珍稀瀕危水生生物保護行動和珍稀特有水生生物拯救工程。完善外來物種風險監測評估與防控機制,擴大生物替代防治技術試點應用。(省林業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科技廳、省畜牧局)

  (十)加強農業資源管控。強化耕地、草原、漁業水域、濕地等用途管控,嚴控圍湖造田、濫墾濫佔草原等不合理開發建設活動對資源環境的破壞。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以縣為單位,針對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建立農業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産業目錄,明確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推進資源保護和嚴重污染地區治理。(省國土廳、省發改委、省農委、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畜牧局)

  四、加強面源污染防治

  (十一)防控工業和城鎮污染向農業轉移。執行國家農用地土壤污染管控標準,建立監測體系,加強工業和城鎮污染物處理和達標排放,依法禁止未經處理達標的工業和城鎮污染物進入農田、養殖水域等農業區域。強化經常性執法監管。加強耕地土壤污染治理及效果評價,開展污染耕地分類治理。(省環保廳、省住建廳、省國土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畜牧局)

  (十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優化種植結構,調減乾旱地區和土地貧瘠地區玉米種植,減少化肥投入;優化産品結構,加快推廣新型高效肥料;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推廣機械深施肥等技術;增強精準施肥,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推進秸稈養分還田、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以及種植綠肥和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依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化肥減量增效試點區,帶動科學施肥技術推廣。(省農委、省畜牧局)

  (十三)推進農藥減量控害。扶持病蟲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推行植保機械與農藝配套,大規模開展統防統治,提高防治效果。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預防病蟲發生,減少防控次數。推廣高效施藥技術,提高農藥利用率。優化農藥結構,推廣高效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提高科學用藥水準,擴大輻射帶動範圍。(省農委)

  (十四)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以沼氣、生物天然氣和堆積發酵還田及農用有機肥為主要處理利用方向,在畜牧大縣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依法落實規模畜禽養殖項目環評影響評價制度。支持規模養殖場和第三方市場主體改造升級處理設施,集成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模式,提升養殖糞污處理能力,整縣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建立規模養殖場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制度,明確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和規模養殖場主體責任,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安排並保障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用地。健全績效評價考核制度。完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引導病死畜禽集中處理。(省畜牧局、省發改委、省環保廳、省國土廳、省農委)

  (十五)加強秸稈資源化利用。堅持“農用為主、多元利用”的原則,大力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在全省秸稈重點縣(市、區)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推廣秸稈還田、秸稈飼料無害防腐和零污染焚燒供熱等技術。完善秸稈還田、收儲運、加工利用等補貼政策,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構建市場化運營機制,推動秸稈利用和處理能力建設,提高秸稈利用水準。依法落實秸稈禁燒制度,防控大氣污染。(省發改委、省環保廳、省農委、省畜牧局、省能源局)

  (十六)加強廢舊地膜監管和回收利用。推廣加厚地膜,推進減量替代。推動建立以舊換新、經營主體收集上交、專業化組織回收、加工企業回收等多種方式的回收利用機制。支持廢舊地膜回收企業建立儲運點,加大殘膜回收站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完善農田殘膜收儲運網絡體系,提高農田殘膜回收利用能力。加快可降解膜推廣,推動建立集中連片的可降解膜試點區,加強宣傳和培訓,推廣普及可降解地膜覆膜栽培技術。(省農委、省環保廳)

  五、加強生態系統建設

  (十七)構建田園生態系統。遵循生態系統整體性、生物多樣性規律,合理確定種養規模,建設完善生物緩衝帶、防護林網、灌溉渠係等田間基礎設施,恢復田間生物群落和生態鏈,實現農田生態循環。優化鄉村種植、養殖、居住等功能佈局,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省農委、省發改委、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畜牧局、省住建廳)

  (十八)加強草原保護。健全草原産權制度,規範經營權流轉,探索建立全民所有草原資源有償使用和分級行使所有權制度,加強草原治理,嚴格實施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防止超載過牧。加強和完善監管體系建設,落實土地用途管理制度。(省畜牧局、省國土廳)

  (十九)加強水生生態環境保護。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加強河湖污染防治和綜合治理,促進灌溉水質和水生生態環境改善。劃定江河湖限捕、禁捕區域,嚴厲打擊“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加強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資源保護。嚴厲打擊未經許可在河道管理範圍內取土、挖砂、淘金等違法行為。(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省公安廳)

  (二十)加強林業和濕地養護。建設和完善覆蓋全面、佈局合理、結構優化的農田防護林和村鎮綠化林帶。統籌推進中西部農田防護林建設,加大防護林更新改造力度,充分發揮防護林生態屏障作用。在西部農業生態區實施生態補水工程和綠色生態屏障工程,推進退耕還濕等試點,加強向海、莫莫格、查幹湖、松花江三湖、月亮泡等重要濕地保護。(省林業廳、省國土廳、省水利廳)

  六、強化科技與政策支撐

  (二十一)加快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圍繞綠色生産和可持續發展,加大科技創新資金投入,整合全省農業科技資源與研發力量,優化我省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發揮科研教學單位和企業等各類主體作用,以控肥控藥、作物育種、綠色植保、節水灌溉、農機裝備、新型肥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産地環境修復和農産品綠色加工貯藏等農業綠色環保技術為重點開展科研聯合攻關,儘快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推進科研成果轉化,加快成熟適用綠色技術和品種的展示、推廣和應用,打造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高産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技術模式,推動綠色興農、品質興農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國際間農業綠色科技交流與合作。(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發改委、省農委、省水利廳、省國土廳、省畜牧局)

  (二十二)加強農業生態政策支持。落實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突出綠色生態導向,強化耕地、草原、森林、濕地等方面的補貼。建立與耕地地力提升和責任落實相掛鉤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制。落實漁業發展政策,支持增殖放流等漁業資源養護措施。有效利用綠色金融激勵機制,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改革試驗區的獨特優勢,完善農業綠色發展信貸政策,加強融資模式和金融産品創新應用,強化政府增信機制,發揮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及農業保險産品對農業綠色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大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在農業綠色發展領域的推廣應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資源節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動物疫病凈化和生態保護修復等領域。(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農委、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畜牧局、省國土廳、省金融辦、吉林保監局、吉林銀監局、中國農行吉林省分行)

  (二十三)建立和完善綠色農業標準體系。逐步清理、廢止與農業綠色發展不適應的地方標準和省內行業規範。制定和修訂綠色農業的種養殖生産技術規程、畜禽屠宰、飼料衛生安全、冷鏈物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産養殖尾水排放等地方標準。積極參與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修訂。實施農業綠色品牌戰略,推進“三品一標”農産品認證。培育和打造以“吉”字號為重點的具有區域優勢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産品品牌。加強農産品品質安全全程監管,完善全省農産品品質安全監測信息平臺管理,加快推進農産品品質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省農委、省質監局、省水利廳、省畜牧局、省食藥監局、省糧食局、省工商局)

  (二十四)推進綠色農業立法。研究、制定和修訂體現農業綠色發展需求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建立和完善耕地保護、農業污染防治、農業生態保護、農業投入品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法規制度。加大執法和監督力度,依法打擊破壞農業資源環境的違法行為。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及損害賠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和嚴格懲罰標準。(省農委、省環保廳、省國土廳、省林業廳、省政府法制辦、省畜牧局)

  (二十五)加強農業資源環境生態監測預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對耕地、草原、漁業水域、生物資源、産地環境以及農産品生産、市場、消費信息監測體系的建設,科學分析評價,及時發佈預警信息。定期監測農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建立重要農業資源臺賬,構建體現資源稀缺和損耗程度的生産成本核算機制,研究農業生態價值統計方法。充分利用農業信息技術,構建數字農業管理系統。(省農委、省國土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畜牧局)

  (二十六)加強農業人才培養。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産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農業人才培養範疇,加強學科及專業建設,加快培養一批具有綠色發展理念、掌握綠色生産技術技能的農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優先支持其申報中高級農技師。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其率先開展綠色生産。健全生態管護員制度,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因地制宜增加護林員、草管員等公益性崗位。(省農委、省科協、省林業廳、省水利廳、省人社廳、省教育廳、省畜牧局)

  七、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業綠色發展納入領導幹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內容,按照本實施意見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實化各項目標任務,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落實好屬地責任。省農委要發揮好牽頭協調作用,其他有關部門要按照分工,履職盡責,加強指導,紮實推動,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各級黨委和政府,省直有關部門)

  (二十八)加強宣傳引導。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各類媒體,加大對推進農業綠色發展重要意義和政策措施的宣傳報道力度,強化輿論引導,加大科學普及,擴大社會影響,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培育綠色生産生活方式。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教育培訓,提高全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培育典型,總結經驗,推廣成功模式,營造加快發展綠色農業的良好社會氛圍。(省委宣傳部、省發改委、省農委、省環保廳、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畜牧局、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科協)

  (二十九)加強督導檢查和考評。建立和完善農業綠色發展評價指標,加強部門聯合督查。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加強農業綠色發展評價和考核。建立獎懲機制,對農業綠色發展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省裏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對落實不力的進行問責。(省農委、省發改委、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畜牧局、省公務員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