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用心丈量扶貧路——記和龍市龍城鎮和南村黨支部書記玄在權
吉林日報10月22日訊(記者 王雨):秋風颯爽,稻浪滾滾。10月19日,在和龍市龍城鎮和南村晾曬場,村黨支部書記玄在權正和村民將水稻過篩凈糧。一旁的稻田裏,收割機往來穿梭,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起伏,在陽光下泛著金黃。
“黃豆剛收完,現在正收割水稻,過兩天就開始收玉米了,這是我們一年的工作成就。”看到記者,玄在權熱情地邀請記者“參觀”儲糧倉庫。第一間倉庫被一袋袋金黃圓潤的黃豆裝滿,第二間倉庫中水稻正逐漸“入住”。
“這裡面有8萬斤黃豆,等把糧食收完了,賣出去之後就能給貧困戶分紅了!”玄在權説,自從2015年村裏成立和龍市“一品綠”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後,不僅村集體收入增加了,貧困戶的生活也有了極大的改善。
和南村是少數民族村,突出特點就是人少地多,村裏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出國務工或在城裏就業,人口老齡化嚴重,大量土地被閒置。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了玄在權最主要的工作。他積極與村班子成員討論,最終將和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重點落在盤活現有土地資源上:將閒置荒地充分利用起來,建立新型村集體經營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整合土地、購置農機、建設倉庫……經過近3年的努力,如今合作社已步入正軌。合作社現有土地150公頃,共有79戶社員,其中19戶是貧困戶。
通過合作社帶動,貧困戶有三種方式收益:貧困戶可以將土地租賃給合作社掙租金;合作社産生效益後進行分紅;有能力的貧困戶可以到合作社打工,一年增加1萬餘元收入。2016年、2017年,貧困戶最高收益能達2萬元左右。
此外,村裏還發展了養牛、養豬等産業項目,使村集體及貧困戶的收益不斷提高,現在貧困戶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今年73歲的貧困戶蘇國環在村裏生活了20多年,見證了這個小村子的變化:“蓋了新房、換了新柵欄、修建了邊溝……村裏的環境衛生大大改善了。成立合作社、建養牛場、養豬場,村裏的經濟狀況也提高了,這都是黨的政策好啊!”蘇國環讚嘆道。她告訴記者,這兩年她將土地租給村集體掙租金,再加上各項産業的分紅,去年分紅收益達到4000多元,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政策帶來的實惠。
對於怎麼樣算脫貧,玄在權心中有一個衡量標準:“貧困戶有房住、吃穿不愁,生病以後能看得起病,這就是我為之奮鬥的目標。”為此,玄在權和村全體黨員和村民共同攜手,對和南村進行整治。在他的帶領下,和南村的水、路、橋等各類民生項目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全村基礎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扶貧不忘扶智。為提高村民文化素養,在玄在權的努力下,和南村的村部、文化活動中心、“農家書屋”、文化廣場一應俱全,為村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2016年,和南村榮獲“延邊州魅力鄉村”稱號。
“我們村趕上了好政策,各級包保部門全力幫助村裏發展,我們更要為自己的家鄉去奮鬥。不僅要脫貧,還要持之以恒地發展。”玄在權説,看到村裏各項産業都在有條不紊地發展中,如何長久發展,是他今後要做好的事情,為此他將繼續以身作則,為建設美好的家園“增磚添瓦”。
記者手記:
記者見到玄在權時,他正忙得熱火朝天。玄在權是朝鮮族,個子不高,但做起事來雷厲風行。為了辦好合作社,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6點之前吃完飯就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8點多才回家。他説自己必須帶頭,“現在村裏經濟穩定了,我希望目前這些産業能一直髮展下去,只有産業發展,才能帶動鄉村振興。”對未來,他滿懷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