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提高區域發展品質 我市生態建設産業化和産業發展生態化協同發力
長春日報11月22日訊(記者 楊洪倫 通訊員 李春暉):長春市始終把良好的生態作為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撐,圍繞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推動數字長春、綠色製造等工程建設,淘汰一批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後産能,建設一批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逐步形成低耗高效的生産方式,走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綠色發展之路。
踐行綠色發展觀,強化綠色政績觀。長春市堅持以生態建設引領鄉村振興,積極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認真解決好秸稈焚燒、廁所革命、垃圾集中處理等問題,全面提升農村生産生活綠色化水準;圍繞培育新興産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積極推進生態旅遊、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産業發展,加快推進“白雪變白銀”,讓“冷”資源成為“熱”産業,為振興發展注入綠色動力;圍繞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主動設置“綠色門檻”,始終嚴守生態、耕地保護、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切實把招商引資的重點放在更具生態特質的綠色環保項目上來。長春市把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生態效應等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全面考察與評價領導幹部任期內的“綠色政績”。
調整産業佈局,優化産業結構。長春市緊緊抓住國家東北振興機遇,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定向精準調控入手,用增量改造傳統動能、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圍繞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市,紮實推進現代農業“五大實驗區”、20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深入實施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計劃,集中力量打造先進裝備製造、生物及醫藥健康、光電信息、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大數據等6個千億級産業;全力打好服務業攻堅戰,三次産業結構由2015年的6.2︰50.1︰43.7調整到4.8︰48.6︰46.6,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由17.1%提高到19%,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由2015年的45.7%提高到2017年的48%。
調整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長春市以“氣化吉林”工程實施為契機,大力提高天然氣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降低煤炭消費比例。目前,長春市城區天然氣管道總里程6161公里,燃氣普及率98.9 %;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38.9萬千瓦,佔總裝機容量比重提高至6.5%。煤炭消費總量佔能源消費比重由2013年的86%下降到2017年67.3%。
強化節能環保,淘汰落後産能。圍繞生産、流通和消費各環節,長春市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構建全市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積極化解火電、水泥等行業過剩産能。執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嚴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生産,有效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積極推廣清潔生産技術和節能環保産品,努力從源頭上推動全市經濟實現綠色轉型。
加快舊城改造提升,發展綠色建築。2016年以來,長春市啟動了大規模的舊城改造提升工作,推動解決老城區功能和突出環境問題。已完成600多條街路,20個精品商圈,316個老舊片區的綜合改造。新建住宅在全國率先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新建綠色建築3748萬平方米;完成“暖房子”改造817萬平方米(熱計量改造730.8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