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日報5月16日訊 (記者張欣禹):15日,淋過春雨,榆樹市環城鄉一處大田裏冒出了幾顆新芽。“今年我除了種植300多公頃的玉米,還有大豆、西瓜、馬鈴薯、毛蔥和雜糧雜豆,播種已經全部完成。”春耕時節,榆樹市增益農業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馬佔有帶領農戶開始了他們的“花式”耕種:輪作、“古法”種瓜、搶時間差、水肥一體化……不僅保護了耕地地力,實現化肥農藥負增長,還讓土地增值。
“去年合作社種植馬鈴薯、西瓜,每公頃比玉米增收一萬多元,今年我擴大了種植面積,想把經濟作物的産業做大做強。”馬佔有站在黑油油的田裏,高興地算起了經濟賬。早在2014年,合作社就在大田用傳統耕作方式種西瓜,人工進行篩網松土、歸壟、育苗、使用糞肥,找回原始的味道。通過5年的種植,馬佔有還學會了打時間差來增收:“5月份種的西瓜,9月初熟,正好趕上溫室西瓜賣完的空檔兒,加上我的瓜香甜,趁著‘空檔’我一公頃能多賺2萬多元。”
嘗到大田種植西瓜的甜頭後,馬佔有2015年決定擴大西瓜種植面積,但為了保護耕地地力,西瓜要幾年才能在同一地塊再次種植,所以合作社增加種植品種,這樣多種作物在這塊黑土地上輪番登場。如今,合作社擁有旱田西瓜35公頃、馬鈴薯80公頃、大豆100公頃,今年合作社更是新添20公頃毛蔥,合作社的輪作空間和年限寬裕了起來。“現在同一塊地可以種1年西瓜、2年馬鈴薯、毛蔥、大豆、玉米等可以隨意穿插輪作。”馬佔有興致勃勃地説。
面對旱情,合社會也有“新招”。合作社從種植馬鈴薯和西瓜開始,便採用膜下滴灌和水肥一體化,這讓合作社省去了一半的肥料。馬佔有説:“我也給毛蔥使用上這項新技術,一公頃多投入2000元,但能比玉米多收穫15000元以上。‘招數’越多,土地就越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