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小手拉大手”共建美麗家園 我市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教育進學校
長春日報5月31日訊:生活垃圾分類涉及千家萬戶,習慣的養成是其中的關鍵。長春市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納入學校課程體系,養成中小學生良好的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習慣,形成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的良好氛圍。
試點學校 掀起分類熱潮
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創意塗鴉墻,表達了同學們“地球村民愛地球,垃圾分類變資源”的理念;廢棄塑膠瓶、塑膠罐、雪糕棒這些日常生活中被丟棄的廢品,變成了形態各異的手工作品;操場上,老師帶領低年級同學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戶外垃圾分類遊戲體驗課,在寓教于樂中增長垃圾分類知識……走進朝陽區安民小學,校園中洋溢著濃濃的垃圾分類宣傳氛圍。
“作為朝陽區重點打造的垃圾分類試點校,2018年,在各相關單位的大力協助和支持下,我們學校擁有了室內外兩個垃圾分類體驗區。”該校負責人表示,戶外體驗區“垃圾的家”中,投放了藍、紅、綠、灰四種不同顏色的垃圾箱,上面詳細介紹了垃圾分類四分法的分類常識;室內垃圾分類體驗區,擺放著同學們將生活垃圾變廢為寶的手工作品,一件件充滿稚氣童趣的作品,展現了同學們的奇思妙想和創意,讓大家玩出了快樂、增長了知識。
如何讓生活垃圾分類更有意義?該校將每週五定為“垃圾財富日”。這一天,同學們將一週內收集的廢舊塑膠瓶、快遞盒、書本紙張等賣給指定回收企業,得到的錢用於陽光農場的日常維護及班級環境建設。“陽光農場中所有的菜苗和種子都是我們用賣可回收垃圾賺得的錢購買的,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學生們開心地説。
在課外,學校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在課堂,通過全力打造校本課程,讓同學們的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思考,更加系統全面地學習垃圾分類知識;回到家,同學們將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分享給父母和親人,從而實現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的目標。
這樣的場景,在長春市垃圾分類試點校並不鮮見,各校紛紛採取形式多樣的活動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宣傳。
循序漸進 帶動整個社會
為深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開展,市教育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市中小學校、幼兒園、民辦學校、中等職業學校依據“教師主導,學生參與;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協同推進,有效銜接”的原則,分三個階段開展垃圾分類工作:2018年為示範試點階段,2019年為擴大試點階段,2020年為推廣實施階段。
2018年,9個試點城區、開發區的18所試點校積極探索,充分利用挂圖、黑板報、宣傳櫥窗、校園網站等宣傳陣地進行宣傳,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效果顯著的生活垃圾分類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生活垃圾分類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2019年為擴大試點階段,將建立市、區、校三級組織管理網絡,各縣(市)區教育局將設立專門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辦公室;各中小學校配備2~3名專職工作人員負責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制訂符合本地本校實際情況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
在宣傳普及方面,組織專家研究編寫《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讀本》,根據各學段學生不同特點,分為幼兒園、小學、中學三個版本,將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融入教材,與課堂教育內容有機結合,全面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目前編寫任務已基本完成;發揮學校環保社團、環保志願者的作用,廣泛採取講故事、做遊戲、環保短劇等活動形式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實踐教育活動,引領廣大師生成為垃圾分類工作的生力軍和突擊隊;每校每年至少組織1~2次以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活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教育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活垃圾分類知識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常識無處不在,提高廣大師生的知曉率、參與率和分類準確率;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效果顯著的生活垃圾分類綜合實踐活動。
2020年是推廣實施階段,將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力爭到2020年年底,各學校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率達到100%,通過開展“小手拉大手”等豐富多彩的生活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形成教育一個學生、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引領整個社會自覺實行垃圾分類投放。 (撰稿 趙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