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業核查
外業核查
吉林日報6月13日訊(通訊員張強 記者張力軍 ):讓我們關注這樣的時間節點——2017年8月31日,吉林省第三次土地調查工作籌備領導小組成立;2017年12月24日,吉林省第三次土地調查領導小組成立;2018年3月8-29日,完成《吉林省第三次土地調查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的編寫。
……
截至目前,全省60個縣級成果內業調查工作已完成總工作量的88.49%、外業調查工作完成71.00%,數據庫建設工作完成53.96%。截止到5月9日,長春市的榆樹市、朝陽區,遼源市龍山區,吉林市豐滿區、船營區5個縣級成果已提交國家初檢;長春市南關區、寬城區、綠園區,吉林市昌邑區、永吉縣、樺甸市,通化市二道江區、東昌區,延邊州延吉市、敦化市、琿春市,遼源市西安區,松原市乾安縣、前郭縣14個縣級成果已報送省級核查。
這就是吉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這成果的取得是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的結果,更是全體參與人員汗水與心血的結晶。
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領導高度重視三次調查工作,多次組織召開重要會議進行工作部署和推進。吉林省于2017年末完成了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的組建工作,並於2019年1月24日,完成了吉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調整。
全面梳理任務清單。自今年1月3日以來,吉林省調查辦先後召開多次重要會議,下發正式文件73件,傳達工作要求、佈置工作任務,全面理清各級部門及項目承擔單位任務與職責。
開展縣級調研督導。今年1月21日至25日,吉林省調查辦成立了3個調研督導組,奔赴吉林省各地,開展全覆蓋的專題調研督導。通過調研督導摸清了當時全省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進度及存在問題,及時糾正了個別市縣對調查工作理解上的偏差,提升各地對三次調查工作的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推動全省國土調查工作加快開展。
統一全省技術口徑。吉林省根據國家最新技術文件內容,先後完成省級實施方案、實施細則、省級核查方案的編寫、論證、發佈工作。面向一線生産需求,編制完成了《吉林省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縣級作業手冊》(徵求意見版),為一線作業人員提供切實可操作的作業指南。召開縣級調查成果技術路線研討會,對縣級第三次國土調查技術路線、工作方法、實操演示、技術難點與解決方案進行了演示解答,對市縣實施方案進行報備審查,對技術設計書進行了嚴格把關審核。
強化業務培訓。省調查辦多次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會議,由國家級、省級專家面向三次調查技術人員進行集中授課,並下發了詳盡完整的技術指導資料,方便技術交流和路徑統一。全省共舉辦各級培訓30余場,培訓技術人員5000余人次。建立順暢的問題反饋渠道,隨時掌握和解決地方在工作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建設吉林省第三次國土調查專家庫,全省各相關行業的125名專家為三次調查工作保駕護航。
加強品質控制。全省各地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品質第一”工作原則,嚴格貫徹“毫不動搖、寸步不讓、虛報嚴懲、講清原因”十六字方針,高品質推進各項調查工作,通過省級核查實戰練兵,品質管控經驗分享,檢查工作前置,完善各級品質管控體系,檢核提升省級核查準確率等工作,全方位、全流程提升吉林省調查成果品質。
開展省政府督查工作。省調查辦代表省政府,會同水利、林業等相關部門赴地方開展督導檢查工作,進一步增加了地方政府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擰緊了發條,為全面完成調查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作業隊伍管理。省調查辦嚴格落實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切實執行國家三調辦《關於加強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品質管理保證調查數據真實性的通知》相關要求,對吉林省全部196個標段、82家中標單位進行了分批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對縣級調查隊伍與監理隊伍重疊情況進行了及時處理,對3處縣級調查隊伍與省級核查隊伍重疊情況進行督促整改,保證全省範圍內縣級調查及監理、市(州)級檢查、省級核查工作獨立開展、相互制約。對省級核查單位,先後兩次發文要求其加強人員管理,提升核查技術水準,確保作業人數,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制定應急預案,保障省級核查工作順利開展。按照工作推進會議上的部署,對各地作業隊伍,建立獎懲機制,與信用評價制度做好銜接,嚴重的將報送國家三調辦列入全國誠信平臺“黑名單”。通過週報機制掌握技術人員分佈情況,對人員不足、人員交叉、甚至異地作業的及時預警,督促地方強化作業隊伍管理,保障作業人員充足穩定。
採取約談等舉措,鞭策後進地區。針對部分地區調查資金遲遲不落實,省調查辦約談了相關負責同志,保證調查資金得到及時落實;針對個別地區工作推進遲緩,省調查辦約談了當地調查辦主任及相關人員。最近,又下發了《關於查找阻礙調查工作順利開展的突出問題的通知》,明確了各級調查辦和調查單位的職責,鞭策後進地區推進調查工作。
開展駐棧包保工作,幫扶拉動各地調查工作全面推進。吉林省於今年4月26日,啟動全覆蓋的駐棧包保工作,採取“省包保市、市包保縣”的模式開展。省級核心技術指導組進駐9個市(州)的重點縣(市、區)開展工作。同時,要求各市(州)委派業務骨幹,對所轄縣(市、區)進行駐棧包保,保證全省每個縣級單元都有體制內駐棧包保人員,全面推進本市(州)三次調查工作。
提升市級檢查隊伍業務水準,建立風險防範機制。為全面提升調查成果品質,省調查辦將成果品質核查工作前置,充分發揮市級檢查作用。省調查辦委派省級技術專家進入市州,加強市級質檢體系建設,採用“面對面”指導模式,幫助各市級檢查隊伍全面提升縣級成果檢查水準,築牢省級核查防線。對人員壓力較大的地區予以風險預警,督促地方強化監管,提前做好預案。準備好切實可行的省級工作預案,確保任何一個縣級調查單元都不掉隊。
在工作開展過程中,省調查辦高度重視省級核查力量建設工作,針對省級品質檢查人員開展了多次大型培訓,並通過對榆樹市成果的逐圖斑檢查進行實戰練兵,不斷強化省級核查隊伍技術力量。通過加強省級核查隊伍管理,硬性約束核查人數,完善獎懲制度,全程監督檢核,能力考核上崗,制定核查預案等方式保障省級核查能力。
嚴格要求各市(州)完善檢查機制,搭建好市(州)級檢查體系,嚴格落實作業隊自檢,充分發揮市(州)級檢查作用,積極主動、提早介入,全面核查所轄縣(市、區)調查成果,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真實地進行整改,達到較好的區域品質管控效果。
省調查辦成立了品質監督檢查組,將省級檢查工作前置,省級核查隊伍已深入實地進行品質把控,在調查工作中進行品質把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發現路線偏移立即糾正。省級品質監督組將過程品質檢查常態化,杜絕錯誤累積,影響成果品質,直至所有縣級成果提交完成。
針對吉林省濕地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及生態環保價值。省調查辦專門成立濕地調查指導組,按照省政府第6次常務會議精神,在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基礎上,深入探索研究濕地調查標準制定,完善濕地生態狀況的評估辦法,對吉林省濕地品質進行綜合評價。
完成調查,只是這一重大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項成果,在吉林省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社會穩定,合理利用國土資源等方面,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這場硬仗必須堅決打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