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架起産業支點 激活內生動力——圖們全力推進産業脫貧記事
吉林日報6月25日訊(記者 陳沫 實習生 陳卓):初夏,圖們市石峴鎮河北村的創業扶貧食用菌示範基地裏,前不久剛被採摘過的吊袋木耳菌袋上,已有新木耳長了出來。
石峴鎮農村人口基數相對較小,勞動力外流嚴重、老齡化嚴重,缺少致富帶頭人,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
怎麼脫貧——依託産業。整合鎮內扶貧資金跨村實施優勢食用菌産業,利用強村的人才和技術優勢,帶動弱村協同發展,確保扶貧資金收益最大化。
産業怎麼選——因地制宜。確立因村制宜、因戶施策、統籌謀劃、整鎮推進的發展思路,採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進行。如今,河北村木耳、靈芝的年産值達800多萬元,成為創業扶貧標準化的食用菌産業基地。
現實中,脫貧路上面臨村村有差異的複雜問題,如何讓産業扶貧發揮實實在在的效益,堅持因地制宜尤為重要。
脫貧攻堅開展以來,圖們立足縣域實際,按照特色農業、多元差異、精深加工、文旅結合的發展思路,各鎮充分利用和發揮當地有機大米、食用菌、中藥材及有機果蔬等優勢産業,精準確定扶貧項目,打造最佳“造血動能”。
産業多元,架起脫貧支點
從圖們北站出發,車行十幾分鐘,即可到達石峴鎮水南村。週末的水南村很熱鬧,一隊頭戴紅帽、手拿小旗的遊客正在一棟具有民族特色的房屋前合影留念。
綜合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水南村積極響應“旅遊興州”戰略號召,以“有文化的村莊才有美好未來”為發展思路,發展“紅色旅遊”“民俗旅遊”“觀光農業旅遊”,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為此,村裏累計投入980余萬元,先後實施了農房修葺、排水溝改造、村居環境美化等民心工程,解決了道路硬化、小河流域治理、農田水利灌溉、人畜飲水等老大難問題,種植各色花卉,修建藝術柵欄、民俗彩繪圍墻和民俗文化廣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去年,村裏成功接待30多期大中小學生實踐和研學旅行,參與學生數達4500余人;舉行幹部教育培訓班5次,成功培訓300多人。”水南村黨支部書記羅哲龍説,近年來,平均每年村裏都能接待國內外遊客5000余人,村民每家年可增收1000余元。僅今年“五一”期間,村裏就接待遊客1600余人。
與此同時,水南村還建設了君子蘭花卉種植基地,開發了花土收集加工、幼芽培育等下游産業,確保農戶集體參與、集體受益,探索多級參與、多方聯動、多方受益的産業發展格局。
“村裏50歲左右的村民是主要勞力,那麼10年後會怎樣?”每每想起脫貧攻堅之初,長安鎮富岩村黨支部書記衣國華就眉頭緊鎖。
富岩村草場資源豐富,這成為衣國華和村班子成員開展脫貧的突破口。利用村草場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和長安鎮延黃牛繁育護種基地的政策優勢,聯合村裏40戶村民,成立國華延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從事延邊黃牛養殖。
隨著黃牛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合作社實現了從小規模散養到粗具規模科學化養殖的過度,現已發展成為佔地面積2公頃,牛舍面積1600平方米,養殖黃牛400余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富岩村成立了圖們市國華延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亮華延邊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富岩鵪鶉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多家農民經濟組織。2018年,富岩村村民年人均收入達1.05萬元。
脫貧,培育發展後勁才是真交賬。在圖們,不僅是水南村和富岩村,還有許多鄉鎮都在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扶貧路徑,實現貧困戶增收多元化。
扶貧扶志,激發內生動力
貧困戶袁世環今年63歲,一家4口人。通過在河東村農林蔬苑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打工,她家去年一年收入2萬餘元,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袁世環一家是因病致貧的典型,老伴因病常年臥床,大兒子也因身體不好無法工作,小兒子正在讀書,全家土地僅有4畝,一年下來收入微薄,生活艱難。
“一小時10元錢,一天能幹10個小時,一個月基本上能掙2000多元。”作為家裏僅有的勞動力,袁世環已在合作社打工兩年,是合作社的老員工。
位於圖們市河東村的農林蔬苑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有大棚21棟,2017年底正式投入使用,以種植有機蔬菜水果為主。
“合作社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卷簾、掰菜葉、裝箱之類,工作量都不大。”據合作社負責人張亮介紹,合作社雇用了近30名貧困戶,已累計發放工資款70萬元。
為讓貧困戶積極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長安鎮長嶺村設置了保潔員、政策宣講員、秸稈禁燒員等崗位。“去年,全鎮有40名貧困戶成為了秸稈禁燒員,每天固定時間巡查,每月工資200元。”長安鎮鎮長王霖説,雖然工資不高,但把貧困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大家都參與進來。
貧困戶的參與度是脫貧的關鍵。基於此,圖們依託“農民夜校”開展了農技培訓及政策宣講,以長安鎮率先試點,各鎮相繼推廣實施,依託村辦公室活動陣地,各村每月開課兩次,由農科站工作人員和包村單位主要負責人開展農技培訓和政策宣講,培訓涉及法律法規、方針政策、農技知識、脫貧信息、日常知識、文體娛樂、民主議事等七大板塊,著力消除貧困群眾的“精神貧困”。目前,已累計4700余人次參與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