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無人機作業中。 張欣禹 攝
長春日報7月4日訊(記者 張欣禹):“風向偏南,風力4級,無明顯降雨現象……適宜飛行。”近日,隨著榆樹市五棵樹鎮田豐合作社理事長陳卓的一聲令下,一架架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6名無人機操作員,先後發動10台無人機,在不同地塊裏施灑葉面肥和防蟲藥,經過兩天的時間,合作社完成了400公頃玉米地的作業。
從2015年租用第一台農用無人機,到2018年自己擁有了三台無人機,直到今年合作社又新添7台無人機,並成立了自己的無人機小隊。陳卓説:“用無人機航化作業除了省時高效,最重要的還是為了搶到莊稼用藥的最佳時間點。”
據市植物保護檢疫站統計,2018年我市農民和合作社自發購買無人機已超過130台。
無人機噴灑作業後,無人機小隊還需派出一架無人機進行零散地塊的收尾作業,操作能手李明學輕推手柄,無人機調整方向,向田地飛去。李明學的手機裏顯示著飛行數據,飛行速度、飛行高度、裝藥重量、飛行面積等一目了然。
“沒幾個來回就能噴灑一公頃”,李明學説,過去人工作業2個小時噴灑1公頃地,高架車1天才能噴灑20多公頃地,一台無人機每天能完成近40公頃的作業,比人工快40倍。
市植物保護檢疫站研究員孫宇紅表示,目前大多數植保無人機已具備人工智能的雛形,可以進行採集數據和規劃線路,下一步向智慧化服務發展,讓植保無人機能實現自動數據匹配,自動規避障礙,根據作物生長情況,控制農藥殘余。“到那時候,無人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無人’。” 孫宇紅説。
為提升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水準,加快推進航空植保技術的推廣與應用,2018年,吉林省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服務聯盟成立,聯盟成立之初就有來自省內外13家植保無人機知名生産經營企業加入,如今聯盟可在省內跨區域進行作業,每日作業量可達1萬公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