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村莊處處換新顏——白城市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走筆
嘎什根鄉十家子村新貌
吉林日報7月15日訊:沒有了污水橫流,沒有了柴草亂堆,沒有了蚊蠅亂飛,沒有了濁氣撲鼻……取而代之的是山清水秀、雞犬相聞。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吉林省委、省政府關注的大事。近年來,白城市圍繞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續推進“廁所革命”、加快推進農業生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任務,全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環境面貌,增強了廣大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人居環境整治效果初顯
通榆縣邊昭鎮佟家店村,村口文化廣場周圍的花壇裏紅、黃、紫等顏色的鮮花正在怒放,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耀眼,晚上有村民聚集到這裡跳舞健身。
村書記王雷説:“以前,我們這個村的房子、院墻和路都是土的,白色垃圾遍地,這裡還是一個傾倒垃圾的大坑,現在通過環境整治建起了廣場,群眾們非常喜歡。”
好的環境不僅造福了居民,還吸引了過往的車輛停下來休息。廣場旁劃了停車位,附近的路旁建起了售賣亭,村民們把自家的土特産拿到這裡售賣給過往旅客。
村容環境是一個村的“臉面”,反映的是農村發展水準和文明程度。白城市提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把這項工作貫穿實施到鄉村振興戰略始終,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監督考核,獎勵政策相繼出臺,明確了三年攻堅的任務目標、整治重點和措施辦法。通過2018年“六清”專項攻堅,大部分村屯內的陳年垃圾基本清倉見底,整體村容村貌實現了明顯改觀。全市累計清理垃圾、糞堆142萬立方米,清理柴草5.4萬個,清理溝渠89萬延長米,綠化美化面積230萬平方米,設置垃圾箱3.97萬個。有19個村屯成為省級示範村屯。
兩年來,白城市探索構建了財政專項、項目整合、部門幫扶、鎮村墊付、農民出工等多元化投入機制,在村莊清潔、廁所改造、造林綠化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累計投入資金超10億元,這也是白城農村環境建設歷史上投入最多的時期。
重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一直以來,生活污水亂排是影響大安市兩家子鎮生態環境的難題。為徹底解決污水問題,大安市在兩家子鎮投資建設了污水處理廠,規模為日處理污水5000噸。現在,每天有近3000噸的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匯聚到這裡,通過採取水解酸化和A2/O(讀:A方O)相結合工藝進行污水處理。
在水質監測室,記者看到三台監測設備每隔兩小時就會把數據上傳到環保部門,以便隨時掌握水體各項指標變化情況。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王延江説:“經過處理的水已經達到一級A標準,可以正常排放,一級A標準是家禽可以直接飲用,灌溉,不會對生態造成任何影響。”
按照《白城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白城市計劃在11個建制鎮建設污水處理廠。目前,大安市兩家子鎮和安廣鎮已經啟動運行,其中兩家子鎮排放標準達到一級A,安廣鎮為一級B,運行效果良好,其他9個也正在積極推進。
同時,為進一步提高污水治理力度,結合白城市實際積極探索生物治理方式,加快農村污水治理。白城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秀清説:“利用現有的小泡塘、小溝渠,我們採取種蘆葦或其它治理污水的辦法,把污水治理好,這樣既投資少,而且效果也不錯。”
在農村改廁上,白城市堅持“宜水則水、宜旱則旱”的原則,積極推廣適應地域特點、農民能接受的改廁模式,注重糞污同步處理,制定了相應標準,整村推進實施,嚴把品質關口。
創新農村環境治管同步
雨後的空氣散發著泥土的芬芳。鎮賚縣黑魚泡鎮岔臺村,道路兩旁可以看到王族海棠、銀中楊、柳樹、孔雀草等樹木花草,岔臺村各屯根據自身的地質條件選擇不同的樹種進行綠化。
駐村第一書記姜宏寅説:“過去,村屯道路的兩邊沒有樹木花草,通過村屯環境整治,花草樹木都種上了,村容村貌改變的同時,村民的意識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過去,村民把垃圾就是往門口一堆,現在村民們每天會將垃圾歸類放起來等保潔員來收走,村裏收集後,由鄉里轉運到縣裏進行處理。”
“整治一村、改變一村、鞏固一村”,是白城市提出的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目標。
“群眾不僅是環境整治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參與者。整治行動一開始,我們就充分動員,發動黨員群眾,家家戶戶迅速行動,鼓勵引導村民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黃秀清説。
看到家園的新變化,村民們不但自覺加入了整治隊伍,還改掉了一些多年的壞習慣。隨便亂扔垃圾的少了,主動清掃街道的多了,生態環保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
為確保農村人居環境“保持住、不反彈”,白城市各縣(市、區)也創新了管理手段。在保潔方面,洮北區、洮南市採取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聘用環衛公司,實現保潔全覆蓋。通榆縣也開展了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試點工作。鎮賚縣、大安市採取縣鄉村補助方式開展村屯保潔。此外,各縣(市、區)普遍成立了衛生保潔隊伍,並優先從貧困戶和公益崗位中選聘保潔員參與到環衛工作中。在管理方面,洮北區將城管執法權力和力量下移,各鄉鎮配備城鄉管理執法人員和車輛,成立執法隊伍,堅持“力量下沉、職能下放、經費下行”,率先填補了農村執法缺失的空白。
村莊有了自己的特色
碧空如洗,風輕雲淡。在青山的映襯下,洮南市東勝鄉福民村整潔而美麗。這裡各家各戶的圍墻統一由石料砌成,既經久耐用又美觀大方,獨具風格。
村書記王慶臣説:“我們附近出産這種石頭,以前各家各戶也用石頭砌墻,但砌得不整齊也不美觀,有的都倒塌了。重新建設圍墻的時候,如果把石頭墻清除掉修磚墻,那麼這些石頭又成垃圾了,也不好處理。於是,我們按照統一的樣式規格重新砌了石頭墻,這樣一來就變廢為寶了,美觀實用,還有了自己的特色。”洮南市北部半山區的6個鄉(鎮),多數村屯圍墻就地取材,用經久耐用的石料砌制而成,既就地就近實現資源化利用,又降低了垃圾轉運成本和處理成本。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白城市堅持因地制宜、農民主體的鮮明導向,遵循鄉村建設規律,突出鄉村建設特點,全市涌現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村屯。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是人們嚮往的鄉村美景,牽掛著多少人的美好記憶。隨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不斷深入,讓農村人居環境“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正在逐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