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扶貧路上書寫青春風采——記梨樹縣蔡家鎮姚家村駐村第一書記孫海洋
吉林日報7月21日訊(記者 李抑嬙 實習生 李佳):他把背影留給深愛的家人,毅然奔赴脫貧攻堅一線;
他用汗水揮灑青春,用腳步丈量土地;他用真心耕耘農民的心田,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傾情扶貧的青春風采……
他就是梨樹縣委組織部黨員幹部遠程教育中心宣傳科科長孫海洋。2015年6月,他被選派到梨樹縣蔡家鎮姚家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伊始,本想放開手腳大幹一場的孫海洋,面對的卻是村幹部、村民投來的異樣目光。他沒有氣餒,想方設法和村幹部嘮家常、處感情、交朋友,拽著村幹部和他入戶走訪,一邊走一邊聊,在聊天中了解實情,在培養感情的過程中拉近距離。為了增進與村民的感情,入戶的時候他看到活伸手就幹,把貧困戶當成自己家人。
貧困戶葉思明患有精神疾病,家裏意外失火被燒得一乾二淨,本來就捉襟見肘的生活雪上加霜。孫海洋帶著村幹部第一時間為他家購買了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和新被褥,收拾出一間辦公室讓葉思明一家安頓下來。孫海洋還募集了3000元善款,解了他家的燃眉之急。
孫海洋的真心投入換來了村民的認可。可如何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成為他面前的又一道坎。孫海洋認為,要想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不能總是伸手等著上級的扶持,必須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瓶頸。
聽聞縣裏組織村幹部去貴州六盤水考察學習農村集體經濟“三變”改革的經驗,孫海洋第一個報了名。回來後他茅塞頓開,“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這正是他要尋找的答案。可姚家村最大的困難在於資源匱乏,這意味著“三變”鏈條的第一環就無法解開。
這時,村裏一個廢棄多年的磚廠引起了孫海洋的注意。他突然想到,村裏很多人有在建築隊打工的經驗,自帶技術的村民就是最大的資源,何不成立個建築公司,聚集資源,集體生産呢?説幹就幹,經孫海洋積極協調,姚家村成立了全省第一個農村集體經濟“三變”辦公室,村集體牽頭註冊梨樹縣姚家宏達建築有限公司,通過招商引資盤活了村裏廢棄的磚場,並以場地入股,實現了資源變資産的華麗轉身。他還鼓勵村班子成員帶頭入股,籌集到資金12.5萬元,加上村集體自有資金11萬元以及縣財政扶持的30萬元作為股金,昔日的農民變成了今天的股東。
公司成立了,可業務發展卻不樂觀。一次,孫海洋為公司找了一份修路的工程,對方沒有預付金,必須公司墊付,可幾十萬的工程款不是小數目,孫海洋和村支書一狠心把自家家底全部拿了出來。當前期的基礎性工程要完工的時候,問題又來了:鋪設柏油路的機器需要租借,可方圓幾十里卻租不到。一夜之間,孫海洋嘴裡長滿水泡,他一遍遍到其他工地溝通,終於借到了機器。憑著這股幹勁,公司完成了一單又一單的業務,成立一年創造效益40多萬元,為村集體分紅20萬元。2017年,姚家村退出貧困村行列,摘掉了“窮帽子”。
年輕人富有激情、善於創新,孫海洋在工作上也不乏“奇思妙想”。在他的倡導下,村裏建起了愛心微信群,號召大家“每天捐款一元錢,為脫貧攻堅作貢獻”,村幹部和黨員帶頭加入。目前,愛心平臺已募集善款近8000元。每次入戶走訪時,孫海洋都針對貧困戶實際情況送去慰問品,傳遞黨的溫暖,傳遞社會正能量。
孫海洋還把歌曲《同桌的你》改編為《扶貧的你》,上傳網絡後點擊量近2萬次,中國組織人事報、新時代e支部、吉林共青團等平臺紛紛轉載。這一嘗試讓孫海洋萌生出用好新媒體,宣傳政策、宣傳農産品的想法,於是,他又註冊了一個抖音賬號,發佈了6條小視頻,總點擊量突破了220萬次,點讚4.2萬次。
“只要能讓村民都富起來,我就沒白忙活!”姚家村雖已摘掉了“窮帽子”,但孫海洋的腳步並未停下,將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繼續書寫青春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