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村民心中的“自家人”——記和龍市南坪鎮柳洞村駐村第一書記姜慶松
吉林日報7月27日訊(記者李抑嬙實習生李佳):“‘第一書記’要身上有責任、心裏有感情、腦中有辦法、腳下踩得實,把好事真正辦到群眾心坎上。”
説這話的人是延邊州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副主任姜慶松。2016年1月,姜慶松主動請纓來到和龍市南坪鎮柳洞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3年來,他把鄉親當親人,把幫扶村當家鄉,成為村民心中的“自家人”;他以滿腔熱血、真拼實幹的工作態度,全力以赴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他當起村裏的“大管家”,讓昔日的貧困村蛻變成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駐村後,姜慶松堅持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深入農戶、走到田間地頭,宣傳脫貧理念,傳達黨的政策,時時對農民進行“頭腦充電”,使正確的扶貧思想牢固樹立在全村家家戶戶。
一開始村民對這個“第一書記”並不信任。慢慢地,村民知道他是為老百姓做實事,對他越來越親近,無論大事小情都要找他商量。2016年10月,得知村民吳相虎因車禍重傷無法及時收割玉米,眼看一年的辛苦就要“打水漂”,姜慶松立即向組織彙報情況,州、市兩級組織部門組織了50余人助其秋收,解決了吳相虎的後顧之憂。
為有效解決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姜慶松主動走訪貧困戶做思想工作,積極幫助他們謀劃産業項目,實現自主脫貧致富,樹了標杆、打了樣。“我做夢都沒想過自己能通過發展産業走向致富的道路,如果沒有姜書記鼓勵我、幫助我,我哪能有今天啊!”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歷時,貧困戶崔光秀感慨萬千。
作為一名組工幹部,姜慶松深知,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維護邊境穩定是頭等大事,更是政治責任。曾經的柳洞村村部是一個不足100平方米的危房,因年久失修,棚頂下沉,墻體開裂嚴重,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姜慶松“厚著臉皮”去協調爭取資金,“拉著黑臉”去監督工程品質,經過他的努力,最終在2016年8月建成了集便民服務大廳、文體活動室、多功能室、衛生計生室為一體的360平方米新村部。
姜慶松帶頭探索黨建新載體,創新開展“一亮二領三幫”活動,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幫助貧困戶脫貧、返鄉人員創業、豐富孤寡老人文化生活。同時,對“黨政軍警民企”六位一體合力治邊活動進行深化拓展,積極邀請軍警幹部和企業負責人到村開展各類黨群活動,營造共建支部、共強黨性、共築陣地、共謀發展、共同自治、共守邊防的良好氛圍,切實築牢一條穩固的“紅色防線”。
“第一書記”還要做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姜慶松帶領村班子積極調整産業發展模式,將整村推進資金入股、農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資金入股、扶貧貸款入股、光伏發電、育肥牛基地與企業聯營等方式作為發展方向,走出了一條穩定的致富之路。目前,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萬元。
村民有錢了,村集體也要擺脫貧困。為提升村集體經濟實力,增強“造血”功能,他搶抓機遇,在各方支持下,建立起全州第一個“五同”教育培訓基地,並大力推進民宿旅遊項目,推動集體經濟實現“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飛躍提升。自脫貧攻堅以來,柳洞村集體經濟收入近100萬元。
2016年8月30日,受颱風“獅子山”影響,和龍市普降暴雨,洪水洶湧而至,柳洞村被洪水圍困,村民的生命財産安全危在旦夕。在生死關頭,姜慶松率先投入到抵抗天災、解救村民中,帶領黨員幹部蹚著沒過大腿的洪水,將居住在洼地的56戶96名村民和66名滯留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
洪水侵襲後,通往外界的路、電、飲水、通訊全部中斷,柳洞村成為了“孤島”。姜慶松及時組織黨員幹部30余人,連續奮戰三天三夜,將與外界聯繫的“生命通道”打通。
由於姜慶松在面對洪水災害中身先士卒、臨危不亂,他被榮記省抗洪搶險個人二等功、延邊州防臺抗洪救災先進個人。
如今的柳洞村早已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但姜慶松依然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他堅定地説:“村民既然信任我,我就要對得起村民的信任,要讓他們的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