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用真心換民心的貼心人——記龍井市老頭溝鎮泗水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利斌
吉林日報7月24日訊(記者 李抑嬙 實習生 李佳):“我家就住在村部對面,每當夜裏看到村部的燈亮著,我就知道王書記又在和黨員幹部開會研究事了。”泗水村村民張淑娥口中的“王書記”,就是省檢察院派駐到村裏的駐村第一書記王利斌。
2015年12月,已經在龍井市大箕村駐村幫扶一年多的王利斌接到工作調整的通知。他本以為結束駐村工作後,能有時間多陪陪在遼源工作的妻子和在長春上學的女兒,多照顧一下分別在松原和四平的雙方老人,卻被告知要到老頭溝鎮泗水村擔任第一書記。
雖然心中有些失落,但他還是毫無怨言地收拾好行囊奔赴泗水村,踏上了脫貧攻堅的新征程。
“這個省裏來的‘大幹部’,在咱這窮山溝能待住嗎?我看也就是挂個名,鍍鍍金,沒幾天就得走。”在村民的眼中,來自省檢察院的王利斌只是來走走過場的。面對村民的質疑,王利斌決心扎紮實實把駐村工作幹好,用實際行動改變大家對他的看法。
開展第一書記工作,首先要得到村幹部的支持和配合。幫助村裏建設一個能辦事的村班子,成為他開展駐村工作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與村民的交流中王利斌了解到,村會計尹秀華為人正派,有擔當、有魄力、懂農業,有群眾基礎,是村主任的最佳人選。王利斌拿出“三顧茅廬”的精神,終於用堅持打動了尹秀華。2016年泗水村班子換屆,尹秀華參選並當選為村主任,2017年又被任命為村書記。新的村“兩委”班子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凝聚力、戰鬥力明顯增強,為泗水村的脫貧致富和長遠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王利斌深知,想贏得百姓和村幹部的信任,就要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努力做百姓的“貼心人”。駐村以來,從田間地頭到村民家的炕頭,總能看見他與村民談心交流的身影。不管路有多難走,天氣有多惡劣,他都堅持走遍了每家農戶,也漸漸走進了他們的心中。
泗水村是典型的東部山村,一條18公里長的村路是村民與外面聯繫的唯一通道,近年來路面損壞嚴重,極大地影響了村民的生産生活。在向省檢察院彙報情況後,王利斌爭取到780萬元用於村路重建,為百姓修出了一條滿意的“民心路”。
王利斌一直在思考如何選準發展的路子,當好百姓脫貧致富的“領路人”。他帶領村班子先後赴外考察學習10余次,邀請專家到村指導16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他制定了以發展特色農業為重點,多種産業融合共促、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規劃。為了幫助村民增收,他指導泗水村流轉120公頃村民土地建起了合作社,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村民既能獲得土地租金,又能到合作社上班掙工資,年終還參與合作社分紅,收入水準明顯提高。
為了實現綠色循環發展,王利斌向農業科技人員學習技術,把玉米秸稈加工成養牛的飼料,把牛糞和廢棄的木耳菌棒加工成有機肥還田。同時,充分利用牛舍屋頂的閒置空間建設了光伏電站,既解決了牛捨得生産用電,又將剩餘的電賣給國家電網再次增加收入。一個循環下來,泗水村基本完成了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建立起了生態、綠色、循環的經濟模式,既發展了村級集體經濟,也保證了村民脫貧增收。
在村幹部和駐村工作隊員眼中,王利斌還是個“愛管閒事”的第一書記。65歲的田國文大姐貸款20萬元養了30多頭牛,年底銀行貸款到期,而投入全部積蓄養的牛第二年才能賣出去,面臨資金缺口的田國文陷入了困境。她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找到了正在附近貧困戶家中走訪的王利斌。在了解情況後,王利斌用自己的工資做抵押向銀行申請了貸款,並協調村集體共同借給田國文10萬元週轉,解決了她的燃眉之急。
王利斌用他的“較真”把“村民利益無小事”一次次落在了實處,用一顆為民的真心成為了百姓信任的“貼心人”。三年多來,泗水村完成村路改造、危房改造、自來水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特色種植+黃牛養殖+光伏發電”“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2018年實現村集體收入6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12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