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報8月5日訊(記者 趙廣欣 楊悅 聶芳芳):物換星移,歲月如歌。70年風雨同舟,70載砥礪奮進。
從激情燃燒的革命歲月,到忠誠擔當的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的勇於探索,到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實幹自強,經艱難曲折,過急流險灘,吉林人民始終聽黨話、跟黨走,航向如一,凝心聚力,乘風破浪,澎湃向前。
白山松水,滄海桑田,吉林的成就令人矚目——
全省GDP在2018年達到1.5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168.3倍;一般預算地方級收入突破千億元,是1952年的346倍,相當於每8年翻一番;城鎮化率由新中國成立初的17.9%提高到57.53%;2018年全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0172元、13748元;2015年末至2018年末,農村貧困人口從70萬人減少到7.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9%下降至0.5%……
從封閉走向了開放,從落後走向了進步,從貧窮走向了富裕,與國共榮,與國同夢,吉林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
走進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改革突破、創新引領、開放崛起,致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吉林經濟社會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從歷史走入今天——
吉林人民奮力走出發展新路
歷史,總會銘刻一個個重要印記,為其標注鮮明的發展軌跡。
吉林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一汽製造出新中國第一批解放牌卡車,結束了我國不能批量製造汽車的歷史。
在這裡,還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列鐵路客車、第一台鐳射器、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袋化肥……多個“第一”的背後,吉林還擁有汽車、石化、農産品加工和裝備製造、醫藥健康等優勢産業,具有門類齊全、較為完備的工業體系。
回顧來時路,吉林人民始終大力弘揚老工業基地勇往直前的時代精神,用豪邁的膽略和無窮的智慧,讓白山松水舊貌換新顏。
時間的介面回到1978年。當一汽年産量突破6萬輛時,一汽人難以掩飾心中的喜悅。為了這份喜悅,他們奮鬥了22年。到2004年,一汽人終於圓了百萬輛的夢。如今“國之重器”再出發,並正煥發出勃勃生機。2018年,中國一汽累計銷售整車341萬輛。
中國一汽行進的道路,其實就是吉林經濟發展的縮影。
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要把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振興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從而拉開了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帷幕。
2015年,是吉林省發展歷史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
這一年的3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裏,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參加全國兩會的吉林代表身邊,與大家親切交流。
高屋建瓴,總攬全局,總書記對吉林新一輪振興高瞻遠矚——“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
還是這一年,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總書記懷著對吉林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牽掛,踏上了吉林大地。
“希望吉林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尋求新突破,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積聚新動能,在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中取得新進展,不斷朝著振興發展的目標邁進。”總書記在考察吉林時發表的重要講話,著眼于新的時代背景和發展大局,深刻闡述了事關吉林全局和長遠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吉林的發展路徑和工作重點,為吉林發展確立了新坐標、明確了新定位、賦予了新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吉林人民按照總書記走出一條發展新路的要求,提出並實施了“三個五”發展戰略,即發揮“五大優勢”,推進“五大舉措”,加快“五大發展”。
與此同時,我省加快推動“數字吉林”建設,統籌推進東中西“三大板塊”建設,積極構建“一主、六雙”産業空間佈局……
2015年10月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股橘紅色火焰從火箭底部噴薄而出,“吉林一號”衛星在運載火箭的托舉下拔地而起,刺破戈壁的蒼穹,飛向浩瀚的天宇。這是吉林人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發展的得意之作;
從2015年至今,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的製造能力及綜合實力的提升和發展已經進入跨國經營階段,到目前為止,已在境外設立了8個子公司,21個境外機構,初步完成了全球行銷網絡的布點工作;
産值達到前50年的1.2倍,總資産年均增長14.6%,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8%,主導産品産銷率保持100%,員工收入翻了一番……作為我省具有代表性的老國企,吉林化纖集團近年來實現了從行業跟跑、並跑到領跑,探索出了一條東北老工業基地傳統産業及國有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奮鬥之路……
在科學謀劃中求發展,在攻堅克難中爭奮進,在搶抓機遇中謀振興,在保障民生中促和諧,在從嚴治黨中聚力量……越來越強勁的正能量,在吉林大地積蓄和釋放。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吉林人民奮力走出振興發展新路。
以創新驅動活力——
老工業基地發出振興強音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小崗村28戶農民秘密簽訂協議,搞起了包産到戶。
無獨有偶,當年在吉林省德惠縣一個名叫小洼的生産隊,被貧窮幾乎逼入絕境的農民也毅然搞起了大包乾。
1986年,梨樹縣村委會“海選”在全國首創,成為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一種制度創新;2014年,公主嶺市作為吉林省土地確權試點,開闢了全國唯一一個省級農村金融綜合改革的試驗田……
在吉林人的血管裏,永遠流淌著敢為人先的血液。
一個時代,總在歷史的坐標中標注著自己的方位和高度。十八大以來,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吉林人民,在白山松水間勾勒出一幅加快轉型升級的宏大畫卷。
從“謀劃之冬”到“發展之春”“成長之夏”,直至“收穫之秋”,我省在項目建設的戰場上從未停歇。
2016年以來,全省“三早”行動連續4年如約而至。“早落地、早開工、早見效”形成強大動能,推動全省上下迅速行動起來,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決戰決勝的姿態,掀起全省項目建設新攻勢新高潮。
“三早”衝鋒號吹響後,我省項目建設一派火熱景象:機器轟鳴、吊塔林立、車輛穿梭,一座座現代化的廠房拔地而起,一條條科技感十足的生産線陸續投産……
緊緊扭住項目建設這個“牛鼻子”,把重大項目作為全省發展的“頭版頭條”,擊鼓奮進、高舉高打,我省正逐步挺起高品質發展的脊梁。
近年來,我省加快産業結構優化步伐,汽車、石化、農産品加工等傳統支柱産業新活力加速形成;醫藥健康、裝備製造、建築、旅遊等新的優勢産業持續壯大;節能與新能源汽車、衛星及通用航空、精密儀器與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加快發展。
大眾Q工廠項目竣工投産、“新紅旗綠色智慧小鎮”等特色産業小鎮啟動建設;中車長客公司生産的“復興號”新一代高鐵投入運營、世界最高自動化等級的國內首列地鐵車成功下線;吉化公司丙烯晴、ABS等産品産量居全國前列;吉林化纖碳纖維原絲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90%;賴氨酸、發酵酒精、礦泉水産量居全國前列……振興發展的精彩片段閃回,鼓舞士氣,振奮人心。
創新的活力,可以讓傳統企業萌發新枝,也能助新興産業加速起航。
2019年,6月5日,“吉林一號”高分03A星搭載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融入浩瀚太空。
作為“吉林一號”衛星工程中的新型創新星,高分03A星在軌穩定工作充分表明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的“星載一體化”技術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群星在軌,星河璀璨。經過多次成功發射,目前已有13顆“吉林一號”系列衛星長守蒼穹。
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製出世界第一款科學級背照式CMOS圖像感測器;吉研高科公司碳複合材料形成批量生産能力;長春金賽藥業推出全球第一支長效人生長激素;通化東寶藥業自主研發的“甘舒霖”填補了國內基因重組人胰島素的空白;吉林奧來德光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在OLED新型顯示材料和核心裝備取得突破,已為京東方、天馬、維信諾等國內知名企業配套;易加科技的創新代表作——智慧化生産管理平臺已經在眾泰汽車、宇通客車等國內多家製造企業生産線上得以應用;長春光華微電子公司的鐳射調阻機目前已佔據國內70%的市場份額……
創新成果豐碩,形成跟跑、齊跑、領跑的新格局;新技術、新成果加速轉化,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傾力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創新“獨唱”變“合唱”……我省將創新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發動機”和動能轉換的“核心引擎”,促進經濟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式發展轉型,推動産業由低端向中高端升級。
以生態打造未來——
白山松水奏響綠色發展新樂章
吉林,一個骨子裏散發著老工業基地氣息的省份,在“黑色經濟”領跑的年代,我們曾以犧牲環境為沉重代價,換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十八大以來,吉林人民努力跳出“挖煤賣煤、砍樹賣樹”的粗放式發展方式,調結構、轉方式,開啟綠色發展新征程。
白山市的轉型發展是吉林綠色發展的一個縮影。
回溯歷史,白山市因煤而建,因林而興,一度躺在煤、林、鐵這“老三樣”上衣食無憂;而今,“老三樣”不僅風光不在,卻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一道難解的方程式。
如何轉型,如何發展?白山市經過反復論證,上下求索,騰籠換鳥,揚長避短,集中優勢兵力,全力打造“新五樣”(礦産新材料、礦泉水、醫藥健康、旅遊、現代服務業)。
如今,貼著“國家綜合性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和“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兩張標簽,白山市乘勢而上,“轉”出了一片新天地。2015年,“新五樣”佔GDP和財政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61.5%和40%。
“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並不矛盾,發展經濟要算環境保護的大賬。在推進吉林老工業基地新一輪振興中,吉林人民發揮生態資源優勢,走綠色發展之路,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明確。
一水激活萬水流。
河湖連通,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工程,吉林率先破題。
為了補齊生態短板,吉林省首個以恢復生態為目的的重大生態水利工程——“河湖連通”工程實施,河湖互濟、漁興牧旺、草茂糧豐、碧水藍天,一幅人水和諧的美好景象,在我省西部變為現實。
有水了,恢復勃勃生機的不僅僅是濕地。“河湖連通”不僅是水利工程,也是地地道道的民生工程、“生態富民”工程。吉林省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稱:“受惠于‘河湖連通’工程,近兩年的波羅湖水域面積有所增加,也增加了很多過去不曾有的珍稀鳥類。”
近年來,吉林省西部已然形成以“向海”“莫莫格”“查幹湖”“波羅湖”為核心的四大板塊,構成集中連片、河湖互動、動態平衡的4個生態群落。作為吉林省首個以恢復生態為目的的重大生態水利工程,河湖連通有效恢復和改善湖泡、濕地面積約3500平方公里,大量候鳥落戶棲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在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吉林厚植生態發展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已駛入“快車道”,一系列綜合整治行動取得顯著成果,天藍、山綠、水清的生態畫卷在白山松水間鋪展開來。
長白巍峨大風勁,松江潮涌波浪寬。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今天的吉林,振興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今天的吉林人,對實現吉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充滿必勝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