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應對疫情困擾 心理專家支招
吉林日報2月13日訊(記者 袁松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家裏蹲”成了廣大民眾支持這場“戰疫”的最佳方式。然而隨著居家時間的拉長,“宅”也帶來了一些心理問題,不少市民表現出焦慮、煩躁,甚至抑鬱。疫情面前,如何應對不良心理反應?2月11日,記者專訪了省神經精神病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林冬梅,請她為市民朋友開出一張“解惑”藥方。
問:林醫生您好,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宅太久,會産生哪些心理反應嗎?
答:疫情的暴發的確會給大眾帶來一些負面的心理影響,當不良情緒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一些常見的表現,常會引發認知、情緒、軀體及行為等多個方面的變化。
認知與情緒的變化:否認、震驚、憤怒、恐懼、焦慮、自責、內疚、抑鬱、麻木等。
身體反應:身體多處不適,肌肉酸痛,肌肉緊張,頭暈、頭痛,心跳增快,心慌感,呼吸急促、長出氣,血壓上升,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容易疲乏、無力等。
行為反應:難以集中精力、坐立不安、重復行為等,可能還會有一般人意識不到的反應。常有入睡困難、睡眠中途經常醒來、睡眠品質不佳、多夢、早醒等。
人際衝突:疫情相關信息帶來的認知、情緒、行為及睡眠等變化,都可能會增加人際衝突,甚至發生言語、肢體攻擊行為。上述反應都是正常人遇到疫情等重大壓力事件的正常反應。
問:如果市民産生了上述反應該怎麼應對呢?
答:每每發生重大危機的時候,我們都可能出現擔心和害怕,這時候,我們要堅定信心,沉穩應對。
一要理性認知。對於新冠肺炎的認識,從完全無知到知之甚少、到逐步了解,已經掌握了不少規律。要通過官方渠道客觀了解疫情相關信息,不要輕信謠言。
二要積極防護。不折不扣落實各種防護措施,加強個人防範,有效切斷傳染源,減少感染機會。
三要相信科學。歷史發展證明,科學的力量已經幫助我們戰勝了很多病魔。抗擊疫情的戰役中,已經有了勝利的曙光。
四要避免過分關注。有了防範措施以後,就不必對自己的身心感受和外界信息過分關注,應當將注意力投入到更多積極、有意義的事情上。
五要生活規律如常。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即使宅居在家,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節奏和習慣,這有利於增強抵抗力。
六要保持社會聯絡。通過微信、網絡、電話與熟悉的朋友保持暢通聯繫,借助與親朋好友的互動,保持穩定的心態。
問:如何防範心理壓力引起的極端事件?
答:要化被動為主動,提升我們判斷信息真偽的能力,也可以學習一些緩解自己焦慮的方法。
識別情緒和行為。認清自己只是恐懼、害怕、擔憂被新冠肺炎感染,並沒有真的被感染。
接納情緒和行為。每個人都會出現的正常反應。
合理表達情緒。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合理地表達不良情緒。比如可以採取傾訴、畫畫、寫日記等方式,還可以撥打心理熱線。
積極調整情緒。發現自己的不良情緒併合理表達後,還可以積極地管理這些不良情緒。比如,理性思考自己不良情緒的來源,改變自己的錯誤認知;又如,行動起來,做些有意義或者令人愉快的事情(如鍛鍊、聽音樂、看書等),讓自己開心起來。
積極冥想。結合冥想技術,想像自己的“身體不適”被逐漸裝入了一隻氣球,氣球慢慢脹大。最後,氣球被裝滿了、爆炸了,所有的身體不適也隨之消失了。
尋找社會支持。讓好友來分享心得體會,包括自我防護和調整情緒的方法,向他人尋求幫助,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