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鸚鵡嘴龍化石“愛的永恒”。
劉長華將一些有意境的化石配上詩詞。
展現遼寧振興發展
生動實踐 奮鬥故事 金字品牌
挖掘遼寧振興發展
底氣所在 實力之基 行動抓手
“讓更多的人了解化石中蘊含的獨特魅力,這是我的願望。”漫步在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61歲的劉長華感慨地説。
2005年底,朝陽市決定建設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劉長華也從朝陽市國土資源局化石資源管理辦公室調到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公園的報建審批、徵地等籌建工作。可以説,這裡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是他一點點看著“成長”起來的。
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朝陽市龍城區,距離市中心7公里,佔地60公頃,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古生物化石研學基地。公園以具有時代最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層位最豐、科研價值最高、未知領域最廣“六個世界之最”聞名於世,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
16年前結緣化石産生濃厚興趣
50多年前,劉長華跟隨父母來到朝陽。年幼的他很快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在這裡一待就是半個世紀。
2002年,劉長華到朝陽市國土資源局化石資源管理辦公室工作。因為工作的緣故,他經常陪同古生物學家去化石産地考察、進行野外化石挖掘活動,學習了不少古生物化石的挖掘、鑒定知識,這是他結緣化石的開始。
看到這些埋在土裏的石頭一點點露出地面,劉長華的心裏有些激動。“這是億萬年前的生物,如今活生生地展現在面前,令人感到非常震撼。有些化石經過處理後,還會顯現出一些動植物當時的體態,這些圖案更像是一幅幅美麗的畫卷,讓人不由得讚嘆大自然的神奇。”
從那時起,劉長華便對這些神秘而又神奇的古生物化石著了迷。
調到化石公園參與工程建設
2005年底,朝陽市決定建設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劉長華被調到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管理辦公室,負責公園的報建審批、徵地等各項籌建工作。在實施建設時,劉長華還擔任了工程部主任、工程現場總指揮等職務。
一貫嚴謹的工作作風,讓劉長華在做各項工作時一絲不茍。他時常對規劃和圖紙提出修改意見,就工程建設提出針對性建議,使工程建設少走了很多彎路,也節省了不少資金。
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裏有一處展館,是按照一種名為“潛龍”的恐龍外形建造的,其建築面積6700平方米,展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內地質剖面。
説起這個場館,還有一個小故事。在地質長廊施工過程中,劉長華根據對化石埋藏和地層知識的了解,發現原來的設計和選址有嚴重錯誤。“一旦照此施工,將會出現長廊建成後挖掘不出剖面的嚴重後果。”
隨後,劉長華及時叫停了工程施工,連夜向上級彙報情況,並書面闡述理由,提出了具體的改進建議。這個建議引起了朝陽市領導的重視,組織召集相關部門的專家現場辦公,研究這個建議。
最終,專家們一致採納了劉長華的建議,做出了將建築基礎位置向西偏南挪45米的決定,避免了一個足以造成5000萬元直接損失的重大事故。其後,劉長華又針對變更剖面挖掘設計做出建議,使剖面展廳的遊線更加合理。
珍貴化石打破學術界爭論
佔地60多公頃的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共分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木化石林、地質長廊、鸚鵡帝國萌寵學園以及迷你動物園等幾個部分。其中的核心展區為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建築面積2公頃,分為七大展廳,向人們展示了神秘的遠古世界古生物化石及其中蘊藏的美妙故事和傳説。
由正門步入博物館,一路上隨處可見矗立在草叢中的各式恐龍模型,這些模型不時地搖頭晃腦,發出陣陣嘶吼,讓人有穿越回恐龍時代的感覺。
進入博物館,劉長華介紹了陳列在一樓“龍行天下”展廳的“遼寧巨龍”化石。一條大型恐龍的遺骸化石盤踞在巨大的石板上,恐龍化石骨骼粗壯、線條分明。化石旁是根據1:1的比例復原的骨架,復原骨架體長13米,約有兩層樓高,在展廳內昂首信步,蔚為壯觀。此外,展廳的墻壁上還有一隻大型恐龍禽龍化石,高3.6米、體長8.1米。
劉長華介紹,這兩塊化石的發現,打破了學術界關於“中生代的朝陽不存在大型恐龍”的爭論。
化石解開“三大起源”之謎
位於二樓的熱河生物群展廳是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的核心展廳,熱河生物群的生物大都屬於1.4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是恐龍最為繁盛的時期。
這裡保存了大量的化石,包含著20多個重要生物門類:無脊椎動物的腹足類、雙殼類,脊椎動物的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還有各類陸生植物(含被子植物)等。
劉長華介紹,熱河生物群研究的核心問題在於解決鳥類起源、真獸類哺乳動物起源和被子植物起源三大起源問題,解開“三大起源”的重要佐證,在這個展廳裏都會一一看到。
熱河生物群之所以被譽為20世紀的重大發現,是因為它的發現解釋了許多困惑科學家們多年的難題,其中一個就是鳥類起源的問題。熱河生物群中的許多生物的發現,都有力地支持了鳥類起源於獸腳類恐龍的假説。
熱河生物群裏最著名的恐龍——中華龍鳥,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第一隻帶毛的恐龍。目前學術界認為,鳥類是由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演變而來的,而大名鼎鼎的中華龍鳥的發現佐證了這個假説。
這塊化石被單獨陳列在展館的醒目位置,化石中是一隻小型食肉恐龍,嘴裡長有鋸齒式牙齒,前肢較短,後肢長而粗壯,其全身都披覆著纖維狀的皮膚衍生物。
劉長華介紹,這一特徵與羽毛的關係很密切,因為它的身上帶著羽毛,曾一度被認為是鳥類。鳥龍之爭在古生物界爭論了幾年,最後形成共識:中華龍鳥是介於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過渡類型,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
展館還將一些圖形有意境的化石專門陳列在一個展室。在一間名為“永恒的愛”的小櫥窗內,記者看到兩隻嬌小的鸚鵡嘴龍蜷縮在一起,相互依偎。“這是兩隻沉浸在愛河中的鸚鵡嘴龍,被火山定格在歷史的瞬間,淒美悲壯,令人震撼。本來化石的形成條件就十分苛刻,這種形態的化石形成幾率就更小了,可以説是獨一無二的珍品。”
世界上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
在朝陽,學者們發現了最早的鳥類和開花植物的化石,因此這裡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朵花盛開的地方”和“和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也被稱為“花鳥源頭”。
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的一位村民在取土時意外發現了一塊鳥類化石,這裡從此被世人所關注。
2000年,中科院的古生物專家對此處進行了挖掘和研究,發掘出大量的動植物化石。這裡的化石多生成于1.2億年之前,為晚侏羅至早白堊紀時期。
2007年9月29日,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建成開放,至今累計接待國內外的遊客300多萬人次。
在博物館外,61歲的劉長華漫步在化石公園,感慨地説道。“讓更多的人了解化石中蘊含的獨特魅力,這是我的願望。”
2007年9月29日,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建成開放,至今累計接待國內外的遊客300多萬人次。(記者 崔晉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