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園,方圓48平方公里。
在高清版遼寧省衛星地圖上去尋找,放大放大再放大,中德裝備園才變成一個稍微清晰的“點”。但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産業園區,卻持續成為全球製造領域甚至多國政府高層矚目的焦點、熱點。
最近的熱點匯聚於今秋。
10月11日,寶馬集團與華晨集團攜手15年慶典在中德裝備園舉行,而雙方合作的又一結晶——華晨寶馬鐵西新廠也奠基開工。
中德兩國總理都發來賀信,國內外媒體第一時間蜂擁而至,生怕錯過了一絲信息、一個鏡頭。
動作如此之大,緣何?
華晨寶馬被公認為中德合作典範,而承載這一典範的中德裝備園是我國首個以中德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合作為主題的戰略平臺。
“從2015年12月建設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算起,中德裝備園還不足3歲。但它背靠著的是有著百年工業史的瀋陽鐵西區和有著20餘年建設史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記錄下的是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探索和實踐。”面對今日景象,瀋陽市委常委、鐵西區委書記、中德裝備園管委會主任李松林感慨頗多。
剛剛開工的華晨寶馬鐵西新廠旁邊,是建於2010年的華晨寶馬鐵西工廠。當初,這座投資巨大的世界級工廠落戶於此曾飽受質疑:雜草叢生、生産生活配套極其匱乏的一塊荒地,怎麼能用來建設頂級品牌且規模龐大的汽車製造廠?
面對質疑,時任鐵西區區長的李松林當即回應:把工廠建在這裡,和鐵西已經成熟的産業區連成一線、拓展成片,形成互動效應,可以帶動更大區域、更多産業及配套加快發展。
如今,令人難以置信的設想已經變成矗立於眼前的現實。
曾經的荒野之地,“生”出了綿延數裏、蔚為壯觀的現代化廠房,“長”出了縱橫交錯的快速路網、設施完備的企業服務中心、青年公寓、五星級酒店、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和大片綠地、水系。
寶馬不僅把其整車工廠放在這裡,歐洲以外最大動力總成工廠、德國本土以外最大研發中心以及寶馬高壓動力電池亞太基地也先後在這裡建成。
催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力量根源,來自於改革開放。
建設製造強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需求,與這一區域承載國際産業合作的良好基礎和發展趨勢相呼應,2014年8月,國務院出臺《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提出“推動中德兩國在瀋陽共建高端裝備製造業園區”。隨後不久,瀋陽市、遼寧省先後成立中德裝備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直至2015年12月23日建設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中德裝備園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戰略升級,意味著中德裝備園建設有了更強支撐。中德裝備園不僅成為中國深化改革的“試驗田”,更是中國擴大開放的“加速器”。
改革強力撬動,思想活力迅速轉化為發展動力。作為瀋陽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重要組成部分,遼寧自貿試驗區瀋陽片區協同區,“無費區”“承諾制審批”等一批開全國、東北先河的創新之舉在中德裝備園落地實施。
今年3月20日,首趟由德國出發的中歐班列開進中德裝備園。于企業而言,不僅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物流時間大大縮短,發展“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從此多了便捷橋梁。
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讓中德裝備園這方産業合作的國際平臺越搭越廣闊、越壘越堅實。李爾、米其林、安通林、本特勒等國際知名廠商紛紛增資擴産,中德裝備園現已形成總投資額達45億歐元的高端汽車産業集群。延展鏈條、拓深領域,更多産業正在發展壯大、走向世界。規劃獲批至今,園區已落地項目177個,投資總額829億元。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發表演講時指出:“當‘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真誠牽手合作,我們所製造的將不只是高品質的産品,更是兩國人民的幸福和理想。”
讓幸福花開,讓理想落地——中德裝備園,這個寂寥荒野中“長”出的國際化平臺,正在矢志不渝地全力奮進。(記者 張艾陽 金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