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記者獲悉,遼寧自貿試驗區瀋陽片區與瀋陽機床集團攜手探索的“內創業”模式初獲成效。截至目前,瀋陽片區已孵化設立6家“內創業”企業。針對這些企業的經營數據測算顯示,企業設備投入大幅減少,生産效率、能力産值和員工收入大幅提升。
打造沈機智慧、沈機國際、雙創等三大産業集群,是瀋陽機床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企業平臺化、員工創客化、內部市場化”原則,瀋陽機床應用基於信息通信技術的全要素價值分享模式,組織集團內部員工以“內創業”方式在瀋陽片區設立小微企業,承接傳統機床零部件加工及整機裝配等業務。
瀋陽片區則為“內創業”企業開闢“綠色通道”,在註冊資本、註冊登記、經營場所以及水、電、氣、通信等方面給予優惠,並提供創業培訓、創業跟蹤指導等全程服務。同時,為助力這些“內創業”企業快速成長,瀋陽片區和瀋陽機床集團計劃共同出資建立雙創引導基金,支持創業員工組建混合所有制小微企業。
“致力於與區域實際情況密切相關的差異化探索,加快市場取向的機制體制改革,是瀋陽片區進行自貿試驗的一項重要任務。”瀋陽片區管委會政策法規局局長張世成説,“基於這一定位,瀋陽片區積極推進放管服改革與瀋陽機床國企改革實現互動,給予創業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扶持,努力形成創新的全程閉合鏈條。”
從國企員工到創業的“創客”,擁有了新身份的徐寶財説:“創業前後變化最大的就是自己的目標更明確了。以前是給啥活兒幹啥活兒,自己不用去想;現在大家都主動找活兒,主動研究壓縮成本、提高效率。”不僅如此,站上自貿試驗區的平臺,“內創業”企業可以先人一步享受更多開放、創新政策,對於企業開拓外部市場大有裨益。
目前,瀋陽片區內已孵化設立6家“內創業”企業,包括4家機加雙創小微企業、1家汽車剎車盤雙創企業、1家管理諮詢雙創企業。對“內創業”企業的經營數據進行測算顯示,其設備總投入減少56%,生産效率提升70%,年能力産值提升76%,設備投入産出比由1:0.5提升至1:1.7,員工月收入提升177%。在減員增效、實現傳統業務轉移的同時,“內創業”極大地激發了員工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進而有望孕育産生更多新動能。
記者了解到,在現有成效基礎上,瀋陽片區將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內創業”服務平臺,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同時在組建創新創業專項基金等方面再做探索和努力,以給予國有企業改革和創新創業更大的支持。(記者 金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