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梁啟東,日前就新時代東北振興、瀋陽經濟結構調整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新時代東北振興,經濟結構是“四個短板”之一,振興的主線是經濟結構調整。那麼,結構調整的邏輯起點應該怎樣思考?是著眼于傳統産業的優化升級,還是對新動能的培育壯大?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和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指出,東北振興要“以培育壯大新動能為重點,激發創新驅動內生動力”。這就明確指出了結構調整的著眼點,也指出了創新驅動的著力點。
瀋陽經濟結構的調整,要牢牢把握新技術革命的新機遇,抓住國家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機遇,立足於轉換動能,以創新驅動匯聚瀋陽全面振興新動能,儘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産業發展格局。總體思路是“四抓”:
一是抓“新” 是大方向
像遼寧、瀋陽這樣的老工業基地,經濟發展困難,作為支撐的傳統産業衰退,傳統動能也跟著衰退,而新動能、新産業還沒有發育起來。目前,瀋陽新舊動能轉換青黃不接,老化的供給創造不了新的需求。所以,振興的要義是發展新産業、培育新動能。就像一台“老車”,僅僅加點油、加點水,行不通,需要大修,要換發動機。在操作上,要尋找藍海,做好“無中生有”的文章,加大力度支持新産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使新興産業成為新的支柱産業。“無中生有”不是魔術,是通過科學的市場運作,尋找藍海,培育壯大新的增長點。
二是抓“輕” 是重手段
東北地區産業結構上的問題,是“四重四輕”——重“重”輕“輕”、重“舊”輕“新”、重“大”輕“小”、重“國”輕“民”。重化工業比重大,輕型工業比重小——輕重比例失衡,瀋陽大致保持在75:25。輕型産業涉及衣食住用行、娛樂等多個消費領域,是關乎民生、民富的綜合性産業,是就業的“蓄水池”,在穩定內需、擴大出口、擴大就業、服務三農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遼沈地區的輕型産業與發達地區相比,不如人意。超市裏,很難見到地産商品。瀋陽的産業要由“重”向“輕”轉變,輕型産業要“重整行裝,再出發”。重點是實行“三品”戰略,以“增品種”來滿足多樣化消費新需求;以“提品質”來促進有效供給能力提升;以“創品牌”來樹立瀋陽製造良好形象,爭取在食品、家電、皮革、傢具、五金製品等領域形成産業優勢,擴大市場佔有率。特別是在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雲製造等新型製造模式上實現突破。
三是抓“小” 是大戰略
小微企業創業及管理成本低,市場的應變能力強,具有大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科技型小微企業蓬勃發展,是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目前,中小微企業已成為很多地區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和社會穩定的調節器,成為推動産業結構調整的底層力量。而科技型小微企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技術進步中最活躍的創新主體。但與一些南方城市相比,東北小微企業層次較低,民營經濟品質和發展水準差距大。近年來全國500強民營企業,遼寧入圍6、7戶,黑龍江、吉林入圍兩戶。2017年A股IPO的戶數,廣東、浙江、江蘇分別為98戶、87戶、65戶,而遼寧只有兩戶。抓“小”,體現的是放眼未來的眼界,同樣也體現了做慢工、做細活的定力。抓經濟,既需要抓立竿見影的大項目、大投資,也需要扶持成百上千的小微企。抓“小”,反應的是一種精神境界,一種創新理念。“億萬千百十,皆起于一”,“小”與“大”有各自的優勢和定位,大項目有大的帶動性,小企業有小的輻射力。小企業有大發展,小舞臺可以展現大世界。“小”與“大”也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瀋陽提出“個轉企”“小升規”“規升巨”的企業轉化和發展計劃,2019年爭取“個轉企”2000戶,“小升規”200戶,“規升巨”20戶。
四是抓“減” 是真境界
東北振興,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就是既要做靠投資拉動擴大總量的“加法”,又要做好淘汰落後産能的“減法”,也要做創新驅動的“乘法”、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的“除法”。東北地區産能過剩是多年的痼疾,支柱産業過剩嚴重。所以一定要痛下決心,做好“減法”的文章。在實際工作中,要在“三個字號”上下功夫: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瀋陽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再不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因為“裝進筐裏就是菜”的現象沒有了,市場沒有永遠暢銷的産品,要讓産品適應市場,不能讓市場適應産品。所以結構調整必須“喜新厭舊”,既要做“加法”,又要做“減法”。對於傳統産業,也要“老中生新”,就是以老帶新,以老生新,以老變新,以增量帶動存量,對傳統産業“挖潛開荒”,改造升級,推動其向高端化、低碳化、智慧化方向改造。(記者 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