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時間,落地項目371個,吸引投資3200億元;以寶馬為代表的世界頂級企業紛至遝來,園區經濟持續兩位數增長,高速帶動産業轉型升級。
作為國務院批復的全國第一個以中德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合作為主題的戰略性平臺,中德(瀋陽)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園(以下簡稱“中德園”)如何實現高品質發展,為瀋陽乃至東北振興釋放新動力、插上新引擎?
從一個寶馬到兩千億産業集群
4月16日,在中德園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産業園的核心區,投資200億元的華晨寶馬鐵西新廠所在地,一輛輛挖掘車彎鉤作業、舉臂裝車,為下一步換砂、回填做準備。
三年後,寶馬首款純電動車型iX3將從這裡走下生産線,並出口到全球市場。正如德國寶馬集團董事長科魯格所説,未來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看到一輛寶馬iX3純電動汽車,都一定是“中國製造”。同時,也是“瀋陽製造”。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組裝一輛汽車所需的成千上萬個零部件,必然來自於不同國家的不同生産商。現在,寶馬正在把其全球的眾多合作夥伴,帶到中德園來共謀發展。
自華晨寶馬鐵西新廠落地以來,總投資2700萬歐元的德國默勒科技汽車零部件項目,美國的寶適,法國的彼歐,丹麥的DBI……一個個在世界汽車産業領域聲名赫赫的廠商和“隱形冠軍”企業紛紛在中德園落子佈局。很多廠商不僅服務於寶馬,也以此作為生産基地,向全球汽車製造商輸送産品。
據統計,目前寶馬集團在鐵西區累計投資達到400億元,其強勁的拉動效應也在中德園持續發酵。今年中德園用了不到4個月時間,便引進汽車及零部件項目28個,總投資達到了340億元。
預計到2022年,一個産值突破2000億元的龐大汽車産業集群將在中德園走進現實。
項目引領兩位數持續增長
起于寶馬,不止于寶馬。三年來,中德園堅持把項目引進和建設作為發展的生命線,以國際化、高端化、智慧化為方向,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不斷向高品質發展邁進。
2017年,引進項目90個,總投資619億元;2018年,引進項目81個,總投資699.02億元;2019年截至目前,引進3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141個,總投資710億元。體量大、數量多、品質高、外向度高(外資項目佔比達35%)、建設速度快,成為中德園項目建設的突出特點。
中德園創新採用“5N+X”招商引資模式,即通過核心企業産業鏈拉動、金融資本助力、工業地産築巢引鳳、專業機構和協會仲介支撐、離岸創新中心深度對接方式,吸引重大項目入駐。
在中德園的産業版圖上,以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為代表,戰略性新興産業、高端裝備製造産業、生産性服務業等主導産業蓬勃發展。投資600億元的恒大系製造及服務業集群項目、投資100億元的萬科國際社區項目、投資50億元的三生制藥北方藥谷項目等超大型項目……這些都展現了中德園項目集群式落地、産業鏈式發展的新節奏。
優質項目的紛紛落地,讓中德園經濟數據持續呈現兩位數的增長——
2017年,中德園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662.6億元,同比增長60.3%;全口徑稅收80.4億元,增長48.2%。2018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750.7億元,同比增長11.7%;完成全口徑稅收99.4億元,同比增長15.3%。2019年一季度,中德園固定資産投資累計完成17.6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中工業投資完成15.6億元,同比增長564%!
回答好“建成什麼樣的中德園”
小到一個園區、大至一個地區,項目是發展之基,是激活經濟的原動力。而讓項目活起來、讓産業發展起來,功夫卻不只在項目本身,背後是園區從理念規劃、發展模式、體制機制等一系列謀篇佈局。
“如何建設中德園,建成什麼樣的中德園,一直是我們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課題。”中德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郭忠孝介紹,作為肩負國家戰略的産業平臺,中德園要追求項目高端化,追求高品質發展;它不同於一般的産業園區,不是簡單地追求經濟增長率,而是要肩負國家使命,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它不同於其他開發區,不是走傳統開發建設模式,而是要打造改革的高地、創新的高地、開放合作的高地,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引領東北振興。
據了解,隨著去年華晨寶馬鐵西新廠落地,中德園重新梳理了園區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堅持“世界水準、國際標準、中德特色、高點定位”, 進一步打開産業空間,特別是以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的主導産業。
同步發生重大調整的是中德園的發展理念。從過去關注園區産業和項目的發展,轉向高度關注園區人居與環境的發展,不斷優化園區內基礎公共設施和功能服務配套。這也成為此輪規劃的指導方向。
目前,中德園按照“小政府、大社會”理念,構建“管委會+平臺公司”的開發建設管理模式,成立“中德開”“中德發”兩大平臺公司,發揮市場化作用,提高園區發展建設效率和水準。同時對標“德國工業4.0”,中德園正在建設“一個平臺、五大體系”,即“一站式”企業服務中心,和“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知識産權保護體系、“工業互聯網”服務體系、融資平臺體系、技術服務提升體系,以提升園區綜合服務能力,完善公共服務配套能力,構建新型服務生態體系,打造一流國際化營商環境。(記者 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