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現場
正在進行中的瀋陽第五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八場音樂會中有三場為大學生交響樂團演出專場。這三場,每一場呈現的都是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但他們卻用精湛的技藝表達了音樂深刻而豐富的內涵。
場場都有遼寧元素
本屆交響音樂節第四場是瀋陽音樂學院北方交響樂團專場音樂會,當《我和我的祖國》音樂響起時,台下觀眾高聲合唱,激情澎湃。這場音樂會的觀眾中有一群“洋面孔”,他們是來自中東歐國家的貴賓,此刻都側頭輕聲詢問隨行的翻譯。當得知《我和我的祖國》由瀋陽音樂學院老院長秦咏誠和老教授張藜創作,傳唱30多年,而今更是在全國掀起傳唱熱潮時,都深受感動。
交響音樂節第五場,是瀋陽師範大學青年交響樂團“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專場音樂會,帶來了原創大型交響組歌《英雄頌》首幕,用歌聲唱響了新時代雷鋒精神。瀋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程岩介紹説,《英雄頌》共五幕,是一部反映雷鋒、毛豐美、羅陽等遼寧英雄模範故事的大型交響組歌,樂團要把組歌打造成弘揚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講好遼寧故事。
交響音樂節第六場,東北大學青年交響樂團為觀眾獻上了“歌唱祖國”專場音樂會。樂團指揮劉宇告訴記者,小提琴和樂隊合作的《金色的爐臺》,是根據上世紀70年代的歌曲改編的,取材于國家領導人視察鋼廠時與鋼鐵工人親切交談的場景。話鋒一轉,劉宇接著説,大家都知道東北大學冶金專業在技術和理念上保持著國際頂尖地位,而港珠澳大橋建設應用的熱軋板卷鋼鐵生産技術就出自東北大學,這也是遼寧的驕傲。
掌聲背後是汗水
舞臺上,大學生的精彩演奏贏得了掌聲、鮮花和讚許。走下舞臺,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
東北大學北門附近有兩排藍色屋頂的平房,這裡就是該校藝術學院音樂系的琴房。一間琴房裏,20歲的低音提琴專業大學生趙逸倫正在拉琴,他每天至少要在這裡練琴兩三個小時。不遠處的另一間琴房裏,趙逸倫的上鋪同學鄭孟君正在吹小號,他每天也要在此練上兩三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鄭孟君告訴記者,他們的學習、生活與其他專業大學生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除了學文化課外,還要上專業基礎課、合奏課,另外就是到琴房獨自練習。臺上光鮮的一切,其實都來自於台下的勤學苦練。
他們的老師劉宇補充説,學交響樂的大學生還需要經常走出校園,參加社會活動,通過演出積累實際經驗,這也有助於他們自身心理素質的提升。
瀋陽師範大學青年交響樂團的石嘉歡在《鴻雁》曲目中擔任大提琴獨奏。她是管弦係大提琴專業大四學生,已考取這個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她説舞台下的自己平和但內心充滿深情,是交響樂給了她這樣的精神狀態。
高校樂團育人是主業
瀋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管弦係副主任劉東明的另一個身份是該校青年交響樂團音樂總監、指揮,他將自己定位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一半是音樂人,一半是教師。他説,大學生交響樂團首先是培養交響樂人才的搖籃。
瀋陽師範大學青年交響樂團成立19年,劉東明見證了它的成長變化。最令他欣喜的是,現在的樂團已摸索出自己的發展方式和育人模式,演出有自己的閃光點,畢業生走上社會有自己的立足點。本次參加第五屆渾河岸交響音樂節演出,樂團安排了兩個國家藝術基金獲批項目,即花腔女高音與樂隊演出《源》、大提琴與樂隊演出《鴻雁》,特別是與該校雷鋒合唱團聯袂演出的交響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氣勢磅薄,震撼人心。他自豪地説,這場演出樂團和合唱團加起來陣容達到200人。量變帶來質變,演出深深地感染了在場觀眾。
當然,大學生交響樂團也有自己的苦惱。東北大學青年交響樂團演奏的貝多芬《F大調第六交響曲》,描繪了田園風光,和演出現場雲飏閣外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的自然風景相得益彰。劉宇説,殊不知,這也考慮了樂團現狀,演奏這個曲目需要兩個長號,樂團恰好只有兩個長號樂手,許多曲目需要標配3個長號,樂團就演奏不了了。(記者 趙乃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