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濕氣重”這個概念,很多人卻不知道濕氣是怎麼來的,以及該如何祛除。而入夏后,全國各地也迎來了高溫天氣,不少人開始出現吃飯不香、消化不良的情況。中醫認為,夏季濕氣重,容易使人濕困脾胃,出現食欲不振。如何祛濕?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身體出現的六大“濕氣”信號
1.睡不醒,每天睡再多,還是覺得很困,睡覺流口水;頭昏、打不起精神,身體特別疲乏,懶得動;小腿發酸、發沉。
2.起床之後如廁,大便溏稀不成型,或者隔三差五便秘;大便黏滯,總有排不凈的感覺,每次上完廁所,大便粘在馬桶上,衝不乾淨。
3.起床之後,嘴裏氣味重、發黏。
4.舌頭可以敏感地反映出身體狀況,如果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症狀嚴重的,叫“裙邊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濕潤,則説明體內有寒濕,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説明體內有濕熱。
5.早上臉上出油多,尤其是額頭處、口鼻周圍出油明顯,面部油亮、頭髮也愛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嚴重。
6.體態虛胖,飲食和作息和原來一樣,但體重卻明顯增加。
以上這些信號或者症狀,如果出現了1至2種,要引起注意了,這説明體內有濕氣。如果你去醫院檢查,也發現不了什麼重大疾病,但會每天受到這些小毛病的折磨,這正好對應了濕邪的另一個特點——“濕性黏滯”,病程纏綿、病程長,反復發作。在生活中,我們用“十人九濕”來形容濕氣侵襲人體的普遍性。主要和體質因素、飲食、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生活壓力大等因素有關。
三款粥方幫助祛濕氣
赤小豆山楂薏仁粥
取赤小豆50克、薏仁50克、白扁豆20克、茯苓15克、生山楂20克、粳米100克;除粳米外,其他材料放入鍋中浸泡30分鐘;粳米洗凈,倒入浸泡食材的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10分鐘後改小火煮20分鐘即可,趁熱食用。
方中,茯苓為利水消腫之要藥,也可用於脾虛諸證,與薏仁配伍,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的作用;赤小豆能利濕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白扁豆性微溫、味甘,歸脾、胃經,有補脾化濕的功效。山楂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這道藥膳對於痰濕體質兼有心神不安、食欲差等症狀有較好作用。需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者禁食此方。
需注意的是,赤小豆與我們平時吃的紅豆是有區別的。紅豆的形狀更接近於橢圓,而赤小豆是圓柱狀,看上去十分細長;紅豆看上去顏色亮,赤小豆雖然也是紅褐色,但有些發暗;口感上,紅豆十分軟糯,赤小豆則有些硬,比較適合煮粥;在療效上,赤小豆的功效比紅豆強,所以中醫多用赤小豆入藥。
山藥冬瓜粳米粥
取山藥100克、冬瓜150克、粳米200克;冬瓜、山藥去皮、洗凈、切厚片,蔥、姜洗凈切末;鍋內放油燒熱,放入蔥絲、姜末略爆,加入清水煮沸;放入山藥、冬瓜,中火煮至熟透;粳米淘洗乾淨,倒入鍋中,小火慢煮30分鐘;加入鹽、蔥末等調味即可。
方中,山藥味甘性平,歸肺、脾、腎經,滋補性強,既補氣又益陰,乃平補肺脾腎之佳品。《本草綱目》中記載,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冬瓜味甘淡,性微寒,歸肺、大小腸、膀胱經,《本草備要》中記載,冬瓜“寒瀉熱,甘益脾,利二便、水腫,止消渴,散熱毒、臃腫”。兩者相輔,起到健脾、益氣、利濕之效。
茯苓麥冬小米粥
準備茯苓15克、麥冬15克、小米100克;茯苓和麥冬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煎煮成濃汁,去渣留汁備用;小米洗凈,倒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後倒入藥汁,改小火繼續煮30分鐘即可。可做主食,每日兩次服用。
方中,麥冬味甘、微苦,性微寒,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的作用。《本草新編》中記載:“麥門冬,瀉肺中之伏火,清胃中之熱邪,補心氣之勞傷,止血家之嘔吐,益精強陰,解煩止渴,美顏色,悅肌膚,退虛熱,解肺燥。”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用藥心法》中記載:“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這道藥膳對於脾虛濕熱兼有心陰不足、心胸煩熱、驚悸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有很好的改善效果。(記者 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