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高品質發展破解人才流失問題讓孔雀東北飛

2019-09-05 16:21:30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編輯:李靜   |  責編:董健雄

  瀋陽80後創業青年蘇博文做過一次艱難的選擇。

  2015年,從事科研工作10餘年的蘇博文準備創業,進軍他所熱愛和擅長的無人機研製領域。這個高科技項目前景可觀,不少省份向他拋出橄欖枝。“(那邊)提出的待遇更優厚,創業政策也好。”

  最終,這名中科院博士還是選擇留在瀋陽,因為這裡是他的家鄉。他總想著:“如果我們都走了,又由誰來發展瀋陽、振興東北呢?”

  這個問題不僅困擾過蘇博文,也困擾過更多像他一樣的年輕人。但是情感留人能留幾時?該怎樣為蘇博文們的發展提供一方熱土?

  孔雀東南飛,東北留人難。長期以來,人才外遷、尤其是高端人才流失,是東北地區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發展的一個關鍵難題。令人欣喜的是,現在這個問題似乎有了答案。近日,在遼寧省高品質發展情況通報會上,遼寧省科技廳廳長王大南談到,遼寧省已規劃部署了一系列舉措,全省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用實際行動逐步破解人才問題。

  “科技人才最看重的不是錢”

  “科技人才在意的關鍵是有沒有好的環境、好的平臺,讓他們幹成事、幹好事。”近年來,遼寧多個政府部門在省委組織部的牽頭下,開展“興遼人才計劃”,關注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培育、留住。王大南認為,“引”“育”“留”,擺在第一位的都是平臺建設。

  王大南調研時,有科研人員説,如果遼寧給他50萬元、南方省份給100萬元,但假如遼寧的平臺很好,他也不會走。王大南總結:“科技人才最看重的不是錢,而是地方上怎麼用好的平臺留住他、用好他。”為此,遼寧省打造了一系列科技研究中心,在人工智能、生物等方向打造國家級平臺,全省搭建1500個省級平臺,既讓科技人才有發揮才華的空間,也幫助産業轉型升級。

  人才吸引來,就要有事可做。要破除體制機制的束縛,尤其是如何給予科技人才自主權、讓他們發揮更大的活力,考驗著遼寧“留人”的本事。王大南説,此前科技成果轉化的做法是,以事後報銷的形式給予資金支持,資金使用體制比較僵化,導致科技人才在開展課題研究時困難重重。他們也很難享受到研究成果轉化變現的直接利益。

  針對這個問題,遼寧省開展了成果轉化的分紅比例改革。科技人才的職務發明如果順利轉化、獲得商業利益,研究團隊最高可獲得92%的現金分紅。

  在王大南看來,遼寧省引人留人的效果顯而易見,瀋陽和大連的科技人才逐漸回流,尤其是在智慧裝備、汽車製造等領域。

  “讓優秀的人才在這裡名利雙收”

  “我們公司收入最高的都是技術人員,比如設計院院長,工資收入比我都要高。”瀋陽鼓風機集團董事長唐繼雙説。他直言,企業不光要靠平臺留人,更要靠待遇留人。

  沈鼓集團較早開展了員工持股制度改革,在幾個子公司進行試點,關鍵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也參與其中。“這麼多年,我們核心的關鍵技術人員幾乎沒有流失。我們不光做最好的平臺,還要讓優秀的人才在這裡名利雙收。”

  “這些技術人才,是生産製造‘大國重器’的關鍵因素。”沈鼓集團研究院院長楊樹華説。作為沈鼓集團內“工資收入比董事長更高”的傳奇人物,他曾帶領技術團隊不斷填補國內外技術空白,破除了國外企業的壟斷。在他看來,打造“大國重器”既需要産業積累,也需要釋放人才活力。除了待遇,還要打造更符合技術發展環境和規律的晉陞通道。“這樣就能保證人才培養、流通體系的完善。”

  “待遇留人”已成為眾多遼寧企業的共識。

  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技術設計院獨立為一個子公司,激勵措施更加靈活,技術人員不必像以前那樣吃“大鍋飯”,而是可以得到特殊的崗位待遇。

  該集團總經理楊志忠表示,技術設計院人員的工資普遍是總部平均工資的一倍以上。待遇上去了,人才引得進,也能留得住。隨著産業結構的調整,高科技産業的佈局,技術人才成了産業發展的一把“密鑰”。

  不搞人口大戰,要搞人才大戰

  高品質發展離不開人才,但是招什麼樣的人才、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大連市委書記譚作鈞介紹,今年年中,大連市進一步完善“5+22”人才政策及配套實施細則,發佈城市發展緊缺人才開發目錄,新增專業技術人員16479人,認定引進重點産業緊缺人才287人。

  在他看來,首先要明確城市發展緊缺人才是哪些。“比如在大連,基層民生服務方面的全科醫生、急救醫生、護士長很缺乏,還有很多學校也缺少教師,這些也是我們的需求”。其次要精準引進人才,不盯大牌,而是盯住實際需求。“有些人才不可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大連,名氣再大我們也不花冤枉錢”。

  譚作鈞提到,對於人才的引進要系統考慮,“要搞人才大戰,決不搞人口大戰”。大連市的人才引進目錄中對不同人才設定了相應的具體要求。

  不僅是大連,對於整個遼寧來説,人才結構與産業發展的匹配度都是不能忽視的。作為企業管理者,蘇博文表示,如今的遼寧,技術型人才生長土壤優厚,但是要做好企業、發展好一個産業,光有技術人才是不夠的。在他看來,這跟東北一直以來的産業結構有關,市場型人才的培養土壤遠不如一些南方城市,就業機會和環境也有待優化。他説:“我們想招聘一個優秀的銷售型人才,基本工資開到兩萬、三萬,都找不到合適的人。”因此,引進人才也不能只看高級技術人才,産業發展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搭起更加完善的鏈條。

  這一點也納入了遼寧省人才引、育、留的新規劃中。王大南表示,去年遼寧省級引進的高層次人才2516人中,有人走、有人留,走的多是互聯網方面的,留下的普遍屬於高端裝備、智慧製造等領域的專業人才。

  “這是遼寧當前的産業佈局和發展路線使然。”王大南説,下一步遼寧要加大引進集技術、管理、市場等專業能力於一身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更多懂技術、懂市場,能嫁接教授、科研人員與外部企業需求的“經紀人”。“我們要著力培養這類人才,助推遼寧産業經濟高品質發展。當然,這需要更多政府部門之間的緊密合作。”(記者 李翀 遲洪江 王晨 王林 王增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