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前部 重要展品解讀 JIEDU 唐 歐陽詢《仲尼夢奠帖》 紙本 行書 縱26.5釐米 橫34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全文共78字,其內容是通過敘述孔子、周文王、周武王、樊重、彭祖等人雖得長壽,然都未免於寂滅之事,來説明世上沒有生來不老或不死的人,人死後神靈魂魄都交給上蒼,善惡報應也死生相隨,無有更改。歐陽詢為人作書,最愛書寫史實故事,後人把此類內容統稱為《史事帖》,《仲尼夢奠帖》是其中之一。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正文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鑒藏印數量多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局部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局部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 趙孟頫題跋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 高士奇題跋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 楊士奇題跋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卷後部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展出了極其珍貴的遼寧省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引發業內外人士觀展熱潮。《仲尼夢奠帖》以瘦硬風骨、平正中見險絕的獨特面貌,以及書法家融入作品的人生修為,被譽為“世無其匹”,展現了書法藝術的不朽魅力。
歐陽詢傳世墨蹟中的精品
歐陽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書法學“二王”,參以隸法,勁險刻厲,于平正中見險絕,自成面貌,世稱“歐體”,對後世影響很大。傳世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等。
歐陽詢傳世墨蹟僅存四本,即《張翰帖》《卜商帖》(唐廓填本)、《千字文帖》《仲尼夢奠帖》,《仲尼夢奠帖》為其晚年精品。全篇點畫波磔,轉折自如。章法疏朗,結字修長嚴整,行筆順應結字與章法,瘦勁猛銳又自然流暢。張懷瓘《書斷》評歐書“森森焉若武庫矛戟”,與此帖書法特點極為契合。
《仲尼夢奠帖》書心全文為行書,共78字,其內容為:“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俱不滿百。彭祖資以導養,樊重任性,裁過盈數,終歸冥滅,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歐陽詢通過引證史事,講述了對生老病死的看法。研究者據此推測,《仲尼夢奠帖》應該寫成于歐陽詢年邁之時,也是他書法技藝爐火純青之時,更能反映出歐陽詢書體的特徵。
歐陽詢書論著述有《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傳世。其中,《八訣》對漢字筆畫的寫法進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人們可以在《仲尼夢奠帖》中一一找出實例對應。
點畫勁健 富風骨神韻
吉林大學書法文獻學博士、瀋陽師範大學書法教育研究所所長楊寶林解析認為,這幅作品從結體上看呈隸式,方筆用筆多,體現了歐陽詢書法剛勁有力的特點,其中還蘊含一些楷書元素。歐陽詢是初唐四大家之首,他的書法,早期學習“二王”,又學索靖,書法史上流傳著他在索靖碑下三日觀碑的故事。索靖的書法是銀鉤蠆尾,歐陽詢從中有所借鑒。歐陽詢的作品風骨棱棱,彌足珍貴,對後世影響非常大,是留給後人的藝術瑰寶,值得借鑒、學習,
在臨習《仲尼夢奠帖》時,首先應是追求惟妙惟肖,一筆一筆地去臨、去領悟,體現其中的韻味與美。書法最終以古取勝,杜甫在他的《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這樣一句話:“書貴瘦硬方通神”,歐陽詢的書法正體現了這個特點,用筆瘦硬,頗具風骨。我們學他的書法作品,確實能夠增強骨力。當然,學書法還要轉益多師,不僅僅學習歐陽詢,行書還要學“二王”,學顏真卿,學“宋四家”,等等。總之,要從中取法,勤奮臨習,這樣,才能把古人留下的書法藝術真正繼承下來。
書法研究方向歷史學博士、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馬新宇認為,《仲尼夢奠帖》是最接近歐陽詢風格的作品。仔細來看,通篇基本字字獨立而縱長取勢,筆畫簡直挺拔、乾脆利索,起筆處斬截痛快而無多餘動作,單字內部筆畫之間也很少牽絲連帶,頗得魏晉淩空取勢的筆法精髓。
相較而言,王羲之行書往往方圓、曲直並用,筆法調節的可塑性、隨機性極大,這也為他的自由揮寫提供了巨大的施展空間和審美容量。歐陽詢則偏好剛狠淩厲的筆勢,並在方筆加方筆、直線加直線的組合中構築了極具特色的“險絕”意象,可當古人“草裏蛇驚,雲間電發;金剛怒目,力士揮拳”之評。或者説,《仲尼夢奠帖》強勁的筆勢接近王羲之,但其書法風格已經融入了完全屬於自己的個性氣質和筆法意識。
152枚鑒藏印見證其藝術價值
唐歐陽詢《仲尼夢奠帖》卷作為存世真跡,上有152枚鑒藏印章,記錄了國寶的流傳有序,並見證其藝術價值,而且《仲尼夢奠帖》卷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世人得見,殊為不易。
乾隆皇帝在26歲時見到此作“驚為天人”,於是在明代裝裱的手卷紙本引首上,題寫了“真跡無疑”四個字,並題:“向已論夢,此文不復贅言。乾隆丁巳孟冬,御筆。”加蓋“乾隆”白文連珠印。
遼寧省博物館學術研究部主任董寶厚説:“《仲尼夢奠帖》上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趙氏子昂’朱文銅方印。此印紋上方邊線有一凹陷處。銅質印章遇外力可發生形變。史料曾有記載,趙孟頫的這枚印章被摔過,從此卷可看到實際的印證。”
研究人員發現,《仲尼夢奠帖》上共有152枚各個年代的鑒藏印,其可見證該文物長達1000餘年有序的品鑒、收藏曆程,亦見證了其寶貴的藝術價值。
《仲尼夢奠帖》最早的3處印紋是書心上部的“禦府法書”和書心後部下方的“紹”“興”朱文連珠印,是南宋高宗趙構時期的收藏印跡,印證此文物曾在宋朝皇宮內府收藏。手卷的包首亦為宋代緙絲。
《仲尼夢奠帖》流傳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七年時,元代著名收藏家郭天錫購得此帖。郭天錫在文物上留下了“審定真跡”朱文方印,並題寫了手卷第一段跋文。
他在跋文中簡要介紹了歐陽詢的生平,引述了古籍中對歐體字的評價,記錄了自己的收藏經歷,並評價“此本勁險刻歷,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摺,渾得二王風氣,世之歐行第一書也”。
《仲尼夢奠帖》在明代又由大收藏家項元汴收藏,項元汴及其後人在手卷上鈐蓋了70多枚印章,遍及手卷書心及後面歷代跋文,見證《仲尼夢奠帖》的傳續和被珍視。
《仲尼夢奠帖》在乾隆年間進入清廷內府,留有乾隆、嘉慶、宣統印跡。到了清末,溥儀以賞賜的名義將《仲尼夢奠帖》帶出北京,後來又經天津轉運到長春偽皇宮。1945年,溥儀將其攜帶至臨江,後被截獲,隨後轉交到東北博物館(現為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仲尼夢奠帖》有元代書法大家趙孟頫題寫的跋文,在趙孟頫的跋文之後,有明代著名學者、大臣楊士奇題寫的一段跋文,文中寫道:“韋續墨藪,歐陽正行書在中上品。歐教作書有八訣,最利初學。學者觀古人書,必觀墨蹟,乃見妙處。此夢奠七十八字,真人間絕無僅有,希(稀)世之寶也,蓋嘗入宋禦府矣。趙文敏所題,考碑志是三十七八歲筆,故與後來特異。吾家蓄古墨蹟此為最久。”
楊士奇的此段跋文是説,唐代書法家韋續編著的《墨藪》中,將歐陽詢的行書列為中上品。歐陽詢書法技藝的“八訣”,尤其利於初學者。習書者觀摩古人書法,一定得看墨蹟真本,如此,才能看到真正精妙之處,掌握精髓。此78字的《仲尼夢奠帖》是世間絕無僅有的珍寶,曾被宋內府收藏。趙孟頫的題字,經過研究碑志,推測是他三十七八歲時所寫,所以書風與後來區別很大。在我家的藏品中,此墨蹟本是年代最為久遠的。
楊士奇寫跋文的時間為正統八年四月六日,當時他已77歲高齡,一年後離世。
《仲尼夢奠帖》是代代藏家的心頭好,如今成為可以與大眾見面的國家文物。文物活起來,走進了今人的眼簾,展現出中華文化藝術的源遠流長,並增強文化自信。
藝術微論
應以科學的態度 學習經典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分外受關注。其中書法珍品、唐代書法大家歐陽詢的《仲尼夢奠帖》卷,引發了業內人士與書法愛好者的爭相觀覽。
人們近乎“膜拜”的狀態,一方面説明經典永流傳的內在魅力,書法藝術之美與書法家人生經歷、藝術錘鍊的過程都值得今人好好研究、學習。但也有些人對經典理解得“神乎其神”,除了“好”的讚美,認為其他一切都是多餘,又把今人之書予以對比、加以諷刺,這種對待經典的態度是不科學、不可取的。書法以高古的筆意與符合藝術規律的線條表現為基本審美準則,由此,深入傳統、臨習經典碑帖是必由之路。今人在繼承傳統的過程中,有些操之過急,有些急功近利,有些不得要領,有些入古不出,儘管問題和現象林林總總,但在弘揚書法藝術的傳統之美,並賦予時代表達的融合創新中,代代書法人付出了前赴後繼的努力與探索,植根傳統的宗旨仍是主流。
當千年難遇、難見的書法真跡就在眼前時,正是領略古代書法大家藝術語言表現的寶貴時機,不能僅僅是崇拜,然後反諷今人,而要用科學辯證的態度面對經典。學習古人全身心投入創作的態度、將個人學養融入藝術作品的能力,分析書法背後線條經得起歷史洗禮的核心和精髓是什麼,用以思考自身面對藝術的心態、實踐方法和藝術理念與追求,是否走在灑滿陽光的光明之路上,應反思個體從藝的本心。
藝術是精神的結晶、審美的産物,只有更純粹、更具引領性、更擁有內在的豐富性,才更富價值的久遠性。但任何作品都無法十全十美,只有盡善盡美。因此面對經典,應敬畏而不失理性,欣賞而非崇拜,這樣才能看清經典的種種內涵以及經典也會存在的某種不足。在繼承的同時賦予個人的新理解,提升學識與技法水準,以期入古化古,勇於出新。( 記者 淩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