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密集的“咔嚓、咔嚓”聲,位於振安區五龍背鎮孫家工業園區的丹東天皓凈化材料有限公司,每天有近8萬隻醫用一次性口罩從車間生産流水線上下線,並源源不斷地銷往國內外。該企業從凈化材料生産到“變身”生産防護口罩的背後,身為公司工會主席、生産調度和設備維修管理的孫金義,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也踐行著一名黨員的初心使命和擔當作為。
55歲的孫金義春節前一直在為公司二期改造工程忙碌。“咱們公司考慮上馬防護口罩項目。”大年初四,孫金義接到公司老總通知的那一刻,頓感肩頭擔子沉甸甸的。公司主營凈化材料生産,雖然存有一些熔噴布原料,但既沒有生産防護口罩的機械設備,也沒有相關工人,甚至他都沒見過口罩生産現場和流程。
面對當時市場上口罩極度短缺和疫情形勢及社會各界的期待,孫金義當天就帶領公司8人組成的機械設備攻關組,集中研發防護口罩生産機械設備。孫金義説,當時就只有一個樣品口罩,他們只能照貓畫虎研究生産模具。他們先是把細鋼管利用機床刨製成穿插條設備,解決熔噴布折疊難題,但實踐中發現,這種穿插條既不易操作,又易毀壞熔噴布。60歲的技術骨幹王慶忠提出製作輪式滾壓機械設備,這一靈感很快得到大家的認可。他們採用濾布熱合的方法並通過焊接設備,解決了口罩生産中的耳帶、鋁條及罩邊的壓合問題。
“用了24個小時就研發了公司第一台口罩前端成形機,這其中肯定有平時對機械設備的技術積累。”孫金義説,當時大家都很興奮,經過第二天一整天的調試,就開始生産防護口罩了。接下來幾天,邊生産,邊研發,邊改進,孫金義帶領他的團隊一口氣研發了6台口罩前端成形機,公司從最初一天生産2000隻口罩,到18天后一天生産近萬隻。當時量産的口罩無償提供給防控一線人員使用。
既要當好研發的帶頭人,更要做好攻關人員的後勤保障服務工作。孫金義説,當時適逢春節,他建議公司開啟小食堂,保障研發人員和工人有可口飯菜。同時,他還提出“春節期間在崗工人雙倍工資”的建議,也得到了公司支持。
“實現規模化量産必須上馬生産流水線。”孫金義的建議再次得到公司的支持。3月15日,公司購買了一條全自動防護口罩生産流水線。那幾天,從設備技術參數到數千零部件的安裝,孫金義沒有不操心的。
“每天全公司十條生産線我都要走一遍,而防護口罩生産流水線更要重點關注。”疫情以來,每天工作到晚上8點是孫金義的常態,忙到晚上12點也是常有的。他每日奔波在廠區內的各個車間,從沒有一句怨言。口罩生産不僅成為該公司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而孫金義也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記者 刁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