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貸發展回歸正常 大學生信用安全教育待加強

2017-01-22 10:26:24|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近日,各地陸續進入“兩會”時間,多地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對“校園貸”問題表示關切。然而,近期媒體調查發現,隨著監管加強,校園網貸風險正在逐步解除,發展回歸正常,但同時,校園金融信用安全知識教育亟需加強。

  重慶市政協委員李耀1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他發現校園貸能幫助大學生創業、助學,在培養良好的消費意識、理財意識方面,也有積極意義,但一些放貸機構對逾期不能還款的學生,採取恐嚇、威逼、打罵、公開裸照等惡劣的手段進行催債,不僅影響到了學生的人身安全,也影響到高校的正常教育和秩序,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因此,他建議相關部門一定要切實規範校園貸,嚴厲打擊放貸機構非法收貸,這樣才能使它朝好的趨勢發展。

  湖南工業大學副校長、湖南省政協委員金繼承也建議,要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和規範校園貸。如,應規定貸款平臺或貸款人的充分告知義務;不得超過一定的利息水準,不可變相高利貸;要求貸款機構進行聯網審查,不得讓學生同時在多家平臺貸款。

  此外,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1月12日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也提及校園貸,指示要加強網絡借貸平臺監管,防止電信網絡詐騙的黑手伸向高校貧困生;最高檢檢察長曹建明也在全國檢察長會議上表示要認真研究校園貸引發的新問題。

  實際上,在多方關注下,校園貸風險正在逐步解除。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之前在校園裏經常可見的貸款小廣告已經很少見了,校園代理也不再活躍。

  “目前整個校園貸市場發展正常,監管的出手十分及時。‘裸條’等極端情況其實已經十分少見。”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方頌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但同時,南方都市報民調中心近日所做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儘管校園貸外部環境在強監管下趨於好轉,不良平臺正在遠離校園,但大學生的金融信用知識依然非常薄弱,亟待加強。

  在對廣州市內17所高校855名學生進行隨機街頭攔截調查後,南都民調中心發現,近四成受訪者使用過校園借貸産品,其中螞蟻花唄的滲透率最高,京東白條和分期樂次之。

  受訪者使用校園借貸産品的用途主要是應對及改善大學生活以及提升自我。其中,購買數碼産品、服飾、美粧産品等,佔53.27%;基本生活支出、娛樂支出(如旅遊、打遊戲、聚會等)以及基本學業支出,比例分別為36.01%、23.81%、13.39%。此外,還有受訪者使用校園借貸産品進行投資理財、校園創業、考證培訓等。調查中,有廣東財經大學的受訪者表示,身邊有一些大三、大四的同學用借貸産品創業,多是在校內或校外開一些小吃店或飲品店,其中有人借了十萬元,最後連本帶利賺了五六萬元。

  此外,七成受訪者聽過校園“裸貸”事件,但受訪者普遍認為大學生應為自己的行為負首要責任;六成受訪者不清楚借貸的金融風險和法律風險,九成受訪者不清楚高利貸的判定標準。

  這些調查結果顯示,要破解校園貸亂象,在正視校園貸的存在價值的基礎上,加強大學生金融信用安全教育和加大對非法校園貸的打擊力度,同樣刻不容緩。

  另據了解,2016年11月9日,共青團中央學校部、教育部思政司、中央金融團工委主辦的“信青春·守未來——送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已在北京科技大學正式啟動。未來一年,該活動將調動全國3000余所高校的團組織共同參與,邀請金融安全專家走進校園,常年舉辦信用安全講堂以及校園金融風險識別路演。此外,每月的9日被設定為“信用安全教育日”,團中央將組織製作豐富的信用安全傳播素材,提供給全國各高校團委,以各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覆蓋全國近3500萬在校大學生。(證券時報記者 李珊珊)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