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金融業態:銀行牽手金融科技公司成大勢所趨

2017-11-10 08:52:10|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許煬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金融業態,同時也對傳統銀行業務産生了一定衝擊。如何應對這一趨勢,成為擺在傳統銀行家面前的新課題。在日前由京東金融與紅杉資本聯合主辦的“JDD-2017京東金融全球數據探索者大會”上,與會人士表示,銀行的基礎業務正被外部細分的金融機構和公司分割蠶食,面對新金融生態,傳統銀行勢必要與互聯網大數據公司合作共生。

  IMF前副總裁、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表示,在金融科技的衝擊下,傳統銀行的內生産品鏈正逐漸演變成全社會的産業鏈,銀行的基礎業務正被外部細分的金融機構和公司分割蠶食,如果傳統銀行不改變,最終將變成“畢加索的魚”,即骨架尚存,卻沒有了使用價值。

  具體來講,朱民認為,當前的金融市場生産模式有了根本的變化和顛覆。以前的銀行機構産品服務是內生的,從産品設計到風險管理、財務監督再到客戶、機構、經驗反饋,都是銀行內部的産品鏈,但當前這個封閉的産品鏈被一個個的外部産業鏈切入和肢解了,銀行的服務過程變成了外部社會的合作過程。“這個産業鏈被越拉越長,越拉越細,這是一種顛覆,這種顛覆不僅是産品上的,更多的是組織架構上的,根本上是改變了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

  對此,江蘇銀行行長季明表示贊同,他認為,面對新金融生態,傳統銀行家要跳出狹義銀行觀,積極與互聯網大數據公司合作共生,這也是建設智慧銀行的必由之路。他舉例稱,目前與江蘇銀行建立合作關係的互聯網公司達24家,在數據挖掘、模型建設、産品設計、平臺打造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了優勢疊加,初步搭建了智慧銀行體系,包括智慧風控、智慧行銷、智慧管理、智慧運營等眾多創新模式和創新平臺。

  季明強調稱,合作共生不是同質的疊加,而是優勢的互補。銀行具有三大優勢:擁有龐大高品質的數據優勢;長期風險管理的能力優勢;廣泛客戶基礎的信用優勢。而互聯網公司也具有三大優勢,分別為服務簡單快捷,應用場景豐富,批量業務及信息收集處理優勢明顯。

  以京東金融為例,據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介紹,京東金融的風控體系是利用深度學習、圖計算、生物探針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無人工審核授信和放款,壞賬率和資損水準低於行業平均值50%以上;另外,幫助銀行在信貸審核上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客單成本降低了70%以上。

  最近一年,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紛紛開展合作。五大行分別與阿裏、京東、百度、騰訊、蘇寧進行了強強聯合。繼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之後,城商行也邁出了和金融科技巨頭深度合作的步伐。近日,南京銀行、江蘇銀行以及中原銀行也分別與金融科技巨頭宣佈戰略合作。10月下旬,中原銀行與螞蟻金融服務集團、中原農業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擬在河南省農村金融領域實現資源整合,圍繞農村客戶打造覆蓋金融、生活消費、保險服務等綜合服務平臺。

  “銀行不會消失,但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一定會改變。”季明認為,未來銀行的智慧化建設之路應引入互聯網大數據基因。互聯網大數據公司和銀行應抓緊合作良機,發揮聚合效應,合作越主動、越深入,作用越顯著。銀行要與互聯網大數據公司構建一套全新的體系,體現普惠性和社會性,打造智慧銀行。(記者 張莫 實習記者 向家瑩)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