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協同:比特幣國際監管的解決之道

2018-02-01 09:53:19|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業內專家表示,各國監管部門在促進還是限制比特幣發展方面分裂為不同陣營,這反映出各國對於虛擬貨幣所蘊含的機遇與風險有著不同的評估。雖然監管政策各有不同,但在監管部門看來,借助虛擬交易平臺開展的“炒幣”活動純屬投機行為,集聚了較高的金融風險。要在監管方面實現全球協同,共同打擊非法加密貨幣交易和犯罪行為。

  近期,我國對虛擬貨幣採取高壓態勢,首先禁止首次代幣發行(ICO),隨後宣佈全面禁止比特幣交易渠道。1月26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第三次發佈ICO相關風險提示,在《關於防範境外ICO與“虛擬貨幣”交易風險的提示》中呼籲廣大投資者認清境外ICO與“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風險,牢固樹立風險防範意識,不參與或組織參與任何涉及ICO和“虛擬貨幣”交易的活動。雖然中國禁止比特幣交易,但世界上還有許多其他國家如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允許比特幣交易。如何防範虛擬貨幣風險,加密貨幣誰來監管、怎樣監管,成為考驗各國政府的難題。

  國際比特幣監管政策 冰火兩重天

  隨著比特幣和各種ICO的持續火爆,比特幣市值持續飆漲,2017年底達到1900億美元,超過奈飛、摩根史丹利、高盛、迪士尼、通用電氣等上市公司市值。但與此同時,比特幣正在世界不同市場遭受冷熱不同的待遇:韓國、德國監管當局對比特幣採取嚴厲審慎措施,避免比特幣成為不法交易工具;而美國、日本採取既監管又鼓勵的政策,比特幣更加廣泛地進入兩國交易市場;突尼斯、塞內加爾等國家發行了基於加密貨幣技術的數字貨幣;波蘭等國家也在積極嘗試開發國家加密貨幣。

  1月29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聯合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證監會與香港投資者教育中心向公眾呼籲,留意加密貨幣與ICO潛在投資風險。日前,德國財政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和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在巴黎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表示,將在今年阿根廷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聯合推動全球對比特幣的監管,將警告這一世界最流行的加密貨幣被非法團體利用行為。此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言人格裏·賴斯也在1月中旬表示,有必要加強國際監管機構之間的討論與合作:“當資産價格迅速上漲時風險就會累積起來,尤其是當市場參與者借錢買入時。對人們來説,意識到風險並採取必要的風險管理措施是很重要的。”

  受多國金融監管機構陸續出臺對加密貨幣加強監管的政策影響,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月29日下午5時30分,比特幣現貨價格下跌4.34%,至11311.20美元。但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期貨交易中,2月份交割的比特幣期貨價格則上漲260美元,報收于11225美元,漲幅為2.37%。同一時間,乙太幣價格下跌5.08%,至1182.44美元;瑞波幣下跌3.77%,至1.33美元;比特幣現金(Bitcon Cash)下跌5.00%,至1658.61美元;萊特幣下跌6.14%,至181.55美元。

  對比中國與歐洲各國嚴厲的比特幣監管措施,美、日等國家的態度則較為開放。

  據記者了解,美國首個比特幣期貨已于2017年12月初在美國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開始交易。因此,在美國,比特幣期貨可讓交易員押注比特幣的漲跌,類似于石油、黃金期貨的運作方式。在日本,比特幣也被鼓勵廣泛進入資本市場參與交易。去年年底,日本金融廳繼2017年9月首次審批通過11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後,再次批准了4家加密貨幣交易所,允許交易所在日本國內合法經營比特幣等數字貨幣交易業務。此外,根據日本2017年4月1日生效的資金結演算法,比特幣被認為是合法支付方式。

  業內專家表示,各國監管部門在促進還是限制比特幣發展方面分裂為不同陣營,這反映出各國對於虛擬貨幣所蘊含的機遇與風險有著不同的評估。

  記者了解到,美國作為世界上金融系統發達、金融市場相對自由的國家,目前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的監管相對靈活、富有彈性,美國政府希望在鼓勵創新和保護金融及國家安全之間實現一種平衡,尤其希望能夠把在交易平臺進行的公開交易納入監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曲強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日本之所以發展比特幣交易,是因為日本將比特幣視為一種金融創新與實驗,通過比特幣探索虛擬貨幣未來的應用與監管。

  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從表面上看,這些允許虛擬貨幣交易的多是發達國家,但絕不是因為其更寬容、更樂於接受新事物,而是因為這些國家還有另一重身份,就是他們都是全球著名的離岸金融中心、避稅天堂,是全球資産轉移的受益國。

  比特幣監管缺位 風險暗涌

  自出道以來“自帶光環”的比特幣,有著去中心化、相對匿名、難以追蹤、安全的特性,卻也因此成為許多犯罪活動的幫兇。如在美國購買大麻、在荷蘭購買毒品、在黑市購買軍火……在灰色地帶裏,比特幣已像硬通貨一樣存在,甚至成為勒索攻擊的最新犯罪工具。

  記者了解到,利用比特幣進行資産轉移是一個常用渠道,即用本國貨幣買入比特幣,在國外交易平臺賣出,再以美元取出,幾分鐘就可以完成資産轉移。因此,全球最大的比特幣場外交易平臺LocalBitcoins.com在2012年成立時公開表示,平臺成立的初衷就是為貨幣轉移提供穩定媒介。

  2013年10月,美國多個執法部門查繳了一個利用比特幣進行匿名非法買賣的電子交易平臺。其創始人和運營者羅斯·烏布利希短短兩年就將該平臺變成網絡世界最大的“黑市”,擁有近百萬客戶,銷售總額高達12億美元。在該平臺上,服務涵蓋了辦假護照、非法入侵系統和獲取信息等,所有交易都通過比特幣支付完成。2017年5月12日爆發的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包括中國在內,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政府部門的網絡及電腦均“中槍”。

  比特幣狂熱帶動的龐大灰色市場已經越來越引發監管方關注。多國政府已經表示會擴大反洗錢監管範圍,將比特幣納入其中。

  國際社會 需加強政策協同

  雖然監管政策各有不同,但在監管部門看來,借助虛擬交易平臺開展的“炒幣”活動純屬投機行為,對實體經濟鮮有益處,卻集聚了較高的金融風險。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與互聯網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楊東表示,ICO項目出走國外後,仍然可能存在以往在國內出現的非法發行、項目不實、欺詐等問題,而且可能更加難以追回損失,金融消費者保護形勢更加嚴峻。央行、證監會等金融監管機構基於保護金融消費者的立場,應當也必然會採取措施進行監管,而不論項目名義上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

  “當前各國在出臺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時整體比較審慎,一方面擔心扼殺相關的技術發展;另一方面擔心産生金融風險。各國出臺的政策也是有緊有松,給比特幣監管帶來了新的難題。因此,針對加密貨幣的監管還需要全球性協調和合作。”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説。

  面對各國出臺的監管舉措,加密貨幣交易平臺開始玩起“貓鼠遊戲”,在世界各國尋找生存空間。基於此,有分析認為,比特幣的監管問題很有可能成為今年二十國集團峰會的新議題。

  布魯諾·勒梅爾也曾多次表示,他將提議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討論比特幣的問題,成員國都需要一起討論管理比特幣的規制。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日前也表示,他將與二十國集團合作,防止比特幣等加密貨幣成為匿名瑞士銀行賬戶的數字等價物。業內專家建議,二十國集團和一些國際性金融機構應加快制定相關原則和準則,為各國建立相協調的監管政策提供案例和遵循。同時,在監管方面實現全球協同,共同打擊非法加密貨幣交易和犯罪行為。(記者 周琰)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