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戰爭”打響! 監管牽頭16家金融機構自建“融聯易雲”

2018-03-08 09:44:03|來源:證券時報|編輯:許煬

  證券時報記者獨家獲悉,銀監會親自挂帥督導,牽頭16家金融機構旗下公司出資成立雲服務公司——融聯易雲金融信息服務(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融聯易雲”)。

  2017年9月中下旬,融聯易雲正式註冊成立,此後一直低調運行,對外少有信息傳出。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家監管“嫡系”雲公司的使命遠大:承接銀行業重要信息系統批量上雲的任務。不過,據悉該公司目前尚未有規模化業務落地。

  如果説兩年前,銀監會首發《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是中國金融雲建設的里程碑事件;那麼此次,這家名為融聯易雲的公司,將成為一塊銀行業共謀雲計算的試驗田。

  低調的融聯易雲

  2017年9月21日,融聯易雲,這家金融信息服務公司在北京中關村低調成立。股權層層穿透後,融聯易雲的16個實際控制股東,均為金融機構,形成了“銀行+信託+金控集團”的陣容;而每個股東都認繳出資2000萬,持股比例均為6.25%,註冊資本共計3.2億元。

  據了解,該公司正在招兵買馬,招聘崗位包括中後臺支持條線、技術運營、軟體開發、數據管理及分析、銷售及商務等。

  目前我國金融雲的格局,是由互聯網機構(阿裏雲騰訊雲)、傳統IT服務商(IBM、惠普等)、銀行係金融雲子公司(興業數金、招銀雲創、平安金融壹賬通等)三方主導。其中,互聯網機構以及銀行係金融雲子公司,皆是在國家高舉“去IOE”(指不再依賴以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設備為代表的外資IT基礎體系)旗幟前後,蓬勃發展起來的。

  不過,近三年才崛起的銀行係金融雲子公司一派,市場影響和客戶覆蓋率都還無法與互聯網巨頭相比。

  激辯“上雲率”

  2016年,銀監會發佈《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其中“到十三五末期,銀行業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至雲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於60%”的描述即是上文所説的“里程碑”事件。

  這裡就牽扯出一個概念——“上雲率”,也即“遷徙率”。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其實業界對“上雲率”的概念存在不同看法,大致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

  狹義的看法,通常更受互聯網巨頭的追捧,即銀行分批次將所有的系統,全部部署在由互聯網巨頭、或者是其他雲服務公司搭建的私有雲或公有雲上;廣義的看法,則是只要銀行採用了虛擬化的雲技術路徑來部署系統即可,甚至採用傳統的數據中心柱狀架構模式也沒問題。

  一名前銀行信息科技部、現服務與金融雲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傳統的模式裏,銀行眾多系統部署在自己的數據中心裏,一套系統就要單獨配置一套計算存儲網絡資源。當計算能力不夠,銀行就只能不斷地做計算機的疊加、建集群,這就會造成一個結果:機房閒置時利用率低下,從而造成運算資源的浪費,運維成本也非常高。

  對於這些爭議,該人士表示,“狹義上來看,上雲率是拿出去給別人託管,不耗費自身資源;廣義的是,只要做到了計算虛擬化,繼續用自身的大型機也可以。”

  “我們目前有兩個機房,一個機房是運用電信的IDC機房,這也是所有銀行普遍採取的處理方式;另外一個機房是自建的,目前整套核心繫統都是在自己的機房裏,沒有部署上雲。非核心的部分,已經部署上雲了,目前騰訊雲、阿裏雲和金山雲,我們都有採用,不過不同的系統用不同的雲。”一位民營銀行行長告訴記者。

  互聯網係雲公司

  多承接非核心繫統

  既然銀行的系統要“上雲”,那麼,銀行究竟有哪些系統?

  一名銀行信息科技高管總結了一家銀行的必備系統,包括服務渠道、協作網關、客服關係等。而這些只是監管驗收一家銀行是否可以開業的基本要素,事實上隨著銀行業務的擴容,需要的系統會增多。

  招行信息技術部人士表示,該行的業務系統主要還是構建在自身的私有雲上。“招行的賬戶類核心繫統正在做進一步解耦,特別是互聯網屬性較強的II類賬戶和III類賬戶相關係統,正在積極推進雲化進程,有些系統已經在招行的私有雲上運行。”招行信息技術部人士説。

  他稱,銀行業務上雲的難點在於如何把複雜的應用架構進行解耦,把各種功能組件進行微服務化改造,以便能更好地利用雲基礎設施的彈性,並要解決好金融産品的安全性問題。

  而他説的“安全性”,也是目前大多數銀行在系統遷徙至公有雲的進程中,核心賬戶系統遷徙緩慢的原因。

  “微信銀行、渠道行銷平臺、部分風控、人臉賬戶這些完全不涉及銀行數據的、賬戶數據的非核心繫統,可以放在公有雲上,監管也是非常認可的。我們現在承接了非常多智慧客服、人臉識別這樣的業務,而且還可以快速響應,定制化,目前已跟6000多家金融機構有合作。” 騰訊金融雲總經理胡利明告訴記者。

  阿裏金融雲總經理徐敏表示,阿裏雲現在服務銀行的方式有三種:一是銀行業務上雲,但他也坦承銀行都是將邊緣應用遷徙到阿裏雲上來;二是將阿裏的底層技術嵌入銀行系統,幫銀行重構交互和交易系統,並幫其開發部署平臺,合作客戶如廣發銀行等;三是跟銀行合作,構聯盟雲。

  從這些人士的表態,不難看出,目前銀行的核心繫統依舊留在自身機房/數據中心,進展最快的如招行也選擇自建私有雲,並沒有遷徙出到互聯網公司建立的公有或私有雲上。(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