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管理與金融科技公司融合加快 應警惕三類風險
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金融行業的發展格局,而財富管理被認為是金融科技技術應用最為廣泛的領域之一,但是,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在財富管理領域塑造核心競爭力,相關行業機構仍在持續探索中。
近日,外貿信託和京東金融研究院聯合發佈的《共建智慧化財富管理生態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財富管理機構加強科技系統建設需從兩方面發力:其一,引入敏捷開發和持續交付等新興的科技運營模式,提升創新能力,支撐服務模式快速轉變;其二,通過金融雲架構,將系統由傳統的內部部署轉變為可運行大型網絡計算的雲系統,突破傳統硬體承載能力的極限。
而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來講,提升對金融機構的數據和技術輸出能力,搭建更多金融與生活之間的服務場景,連接客戶和金融機構,讓財富管理機構更好地服務客戶,已成為當前的核心社會價值所在。
《報告》認為,當前,信息科技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技術平臺與通用技術體系,科技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未來金融科技的進步仍將處於快速通道之中。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來臨掀開了智慧金融的新時代,金融科技有效降低了財富管理的客戶進入門檻與機構運營成本,在整個産業鏈上的應用場景更加多元和緊密,顯示出巨大的開源增效潛力。科技能力將決定財富管理機構的産品創新能力、工作品質效率與展業獲客能力,海內外涌現出了大批財富管理機構收購金融科技公司,或者與金融科技公司展開全面戰略合作的案例。
在互聯網經濟到來以後,市場上財富管理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互相佈局的現象較為普遍。但長期來看,只有少部分全能型金融機構有能力形成財富管理與金融科技的全産業鏈佈局,更多的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需要憑藉自身資源稟賦,在數字化財富管理産業鏈上找到適合自身的場景和定位。從核心競爭力建設上看:財富管理機構應從客戶、産品、風控、系統四個方面著手構建核心能力。金融科技公司要始終把控智慧金融時代經營所需的生産資料和生産力——即數據資産和科技創新的資源稟賦。
在《報告》看來,未來財富管理與金融科技公司的融合是大勢所趨,但也要警惕金融科技在財富管理行業發展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道德風險概率將增加。具體表現在:其一,虛擬環境下的信息不對稱、交易不透明、身份不確定、長尾客戶增多等因素易引發客戶道德風險;其二,金融科技尚未經歷長週期的檢驗,缺乏歷史數據,可能造成風險低估和錯誤定價;其三,信息和數據的可儲存性、可轉移性易引發機構和從業人員的道德風險;其四,科技介入使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存儲于更多系統甚至雲端,數據安全引發的個人信息和交易數據存在一定風險隱患。
二是操作風險概率將提升。大致涵蓋幾個方面:其一,科技發展使財富管理機構可為客戶提供全天候金融服務,但也增加了受外部衝擊的時間和概率,對實時監測和突發事件管理能力形成挑戰;其二,基於大數據的財富管理業務將更加自動化,甚至智慧化,一旦因技術不當應用、人為或其他因素觸發程式或系統錯誤,將可能對正常業務運營産生嚴重打擊;其三,在財富管理機構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中,業務的協同、交叉、綜合等特性易引發多重操作風險。
三是政策風險需警惕。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已引起國內監管層的重視,同時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仍需要更多的探索發展空間。目前,已有部分國家或地區根據金融科技特點調整監管方式,譬如建立監管沙盒、創新指導窗口和創新加速器等。財富管理機構利用金融科技開展融合創新的同時,需要密切關注監管動態,減少因為政策風險帶來的業務衝擊。(記者 徐天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