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風險防範須未雨綢繆

2018-11-14 10:26:21|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雙十一”,消費者再次刷新了成交金額。

  2018年天貓“雙11”的成交額衝破100億元只花了2分05秒;僅僅1小時47分鐘,成交額以驚人的速度突破千億元大關,比2017年快了7個多小時;最終,總成交額在11月11日的24時定格在了2135億元。

  而贏家不止于天貓,甚至不止于積極投入這場“購物狂歡”的其他商家,當然也包括金融機構。無論是各家銀行推出的信用卡消費“滿減”活動或高倍積分兌好禮,還是電商平臺自主推出的消費金融産品,都成為了越來越高的“雙十一”消費數據的重要推手。

  實際上,伴隨著消費內容、形式、意識的變化,消費金融正在形成藍海,相關牌照的爭奪也趨於升溫。據媒體報道,唯品會與富邦華一銀行計劃在四川聯合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擬稱唯品會富邦消費金融有限公司。富邦華一將出資1.25億元,佔股比例25%,唯品會暫未披露出資金額及持股比例。而早在唯品會之前,已有不少電商平臺、互聯網企業籌謀消費金融業務,包括阿裏、京東乃至滴滴、美團等互聯網企業均在該領域的牌照爭奪戰中取得不俗成績。

  消費金融領域有如此熱度不難理解。除了大環境、大形勢帶來的發展機遇外,企業借力消費金融可實現完整的産業閉環,也可借此帶動、反哺電商業務;而從金融環境來看,隨著互聯網金融監管趨嚴,此前曾經大熱的網絡小貸等業務牌照獲取困難,也刺激了相關領域的資本轉移。

  從數據來看,無論按照何種口徑計算,消費金融近年來的發展勢頭都很迅猛。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8月,短期消費貸規模超過了8萬億元,是2014年年末的2倍多。如果考慮到信用卡貸款、消費金融公司以及各類互聯網金融公司做的現金貸和消費分期業務,消費貸按廣義口徑算約達15萬億元。

  然而,喜人的形勢下該行業也暴露出不少問題。

  首先,最引人關注的問題仍是合規發展。

  目前,消費貸款、消費金融産品琳琅滿目。但必須看到,除了持牌的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之外,各種類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涌入這一市場。從機構角度來看,跑馬圈地、野蠻生長、重規模輕風險管理的問題長期存在,同時部分違規操作導致消費類貸款被濫用,也放大了業務風險;從用戶角度來看,過度消費、惡意欺詐等行業亂象也伴隨而生,給消費金融行業帶來陰影。

  近期,中國銀保監會網站公佈的對河北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滄州分行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顯示,該分行存在個人消費貸款資金被挪用的違法違規事實。此前,類似事件也多次發生。7月3日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發佈的信息顯示,平安銀行杭州分行因對個人消費貸款管理嚴重不審慎、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杭州市分行被通報,存在個人消費貸款資金被挪用於購房及違規流入股市行為。一系列通報顯示,部分機構存在消費貸發放草率、審核不嚴、違規使用等多重問題。而在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之外,部分搶跑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更是只重規模而輕視風險。

  這一形勢對監管層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隨著金融行業整體進入強監管時代,消費金融行業的監管政策不斷出臺,整體監管體系也日趨完善。行業整體進入了規範發展的新時期,這也對消費金融從業機構的風控效率和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中小平臺如何進行業務佈局。

  消費金融市場正處於藍海,當前欣欣向榮的局面很大程度上給了一些中小平臺彎道超車的機會,但這些機構並不能在“風口”上“躺著賺錢”。例如,唯品金融在該領域要想發展,既要面臨像阿裏、京東這樣的行業巨頭提前佈局以及由更大數量級“用戶”産生的天量數據積累優勢,又得面對其在全産業鏈以及金融産品多元化、高補貼的“承受力”等資本、業務優勢,還得面對包括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在風控、數據乃至技術等方面的經驗優勢。如何找到差異化、特色化的業務發展模式,考驗著這一類平臺經營者的智慧。

  再次,銀行或龍頭互聯網企業的中長期佈局智慧。

  應當看到,在國企等大企業貸款利率低、中小企業風險高、地産類貸款受到政策限制後,消費類貸款受到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青睞。2018年上半年,各家銀行的信貸投放繼續向零售傾斜,零售貸款環比年初增長8.1%,高於對公貸款2.9個百分點。其中,非按揭類信貸(消費貸+經營性信用貸)合計環比年初增長9.3%,高於按揭貸款增速1.8個百分點。

  然而,這類消費貸款産品本身也隱藏風險。消費能力的提高特別是消費意識的轉變,刺激部分年輕人“以貸養貸”或借助“消費貸”加杠桿投資,這種傾向放大了相關貸款的風險;而消費類貸款多屬無抵押貸款,審核流程簡單、各銀行之間信息不透明,重復放貸嚴重。上述因素疊加,導致了消費類貸款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不少銀行機構在産品設計、流程設計方面仍然比較粗放。

  總之,當前消費金融正從“藍海領域”向“紅海競爭”階段發展。在這個階段,必須保持警惕,曾經無數個領域出現過的跑馬圈地、野蠻生長然後在監管重壓下“熄火”的故事不應也不能再重演。無論是市場主體還是監管層都需未雨綢繆,避免亂象橫生後重蹈“不管則亂、一管就死”的老路。(馬梅若)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