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為金融賦能 提升服務民企能力——訪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

2018-11-23 09:47:15|來源:經濟日報|編輯:許煬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建設銀行將如何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講話精神,持續助力民營企業發展?11月21日,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

  推動銀行“敢貸”“願貸”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提到,有的民營企業家遇到了“融資的高山”。您如何看待目前民營企業遇到的融資困難?

  田國立:民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也是金融企業伴生發展的重要夥伴。當前民營企業遇到的困難既有市場外部因素、企業自身因素,也有金融機構因素。從現狀來看,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多集中在小微企業方面。主要癥結在於信貸準入標準高、增信難度大、申貸流程長、期限不匹配,以及融資接續問題等。同時,銀企信息不對稱、抵押登記效率低,導致信貸調查、審批到發放的流程耗時拉長,企業“等米下鍋”現象普遍。此外,很多小微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過程中,需要承擔擔保和評估等第三方服務費用,推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記者:針對民營企業融資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建設銀行採取了哪些措施,未來還將在哪些方面持續發力?

  田國立:今年,建設銀行確立了金融科技、住房租賃、普惠金融“三大戰略”,其中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兩大戰略對於我們解決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普惠金融解決的是“願貸”的問題,金融科技解決的是“敢貸”的問題。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建設銀行第一時間召開專題會議,深入研究服務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具體舉措,連續下發3個文件,在強化信貸政策支持、增加資源配置,優化績效考核、激發內生動力,創新服務新模式、提升業務處理效率和能力,提高民營企業金融服務可獲性等方面提出26條具體舉措和工作要求。

  未來,建設銀行將堅持“三大戰略”,並以開放共享的理念整合資源,為金融的普惠性提供解決方案。依託強大的金融科技能力,建設銀行致力於打造同業合作平臺,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將金融科技方面積累的業務、技術經驗和成果輸出給中小金融機構,進而助力民營和中小微企業持續發展。目前,建設銀行同業合作平臺框架協議客戶數達1583家,80多家中小金融機構明確了零售智慧風控産品合作意向。

  同時,建設銀行對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的支持,不是簡單停留在信貸服務上,而是將發揮集團優勢為其提供綜合服務。目前,建設銀行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合作,成立建行大學,建立職業教育聯盟,打造企業家、創業者商學院,幫助民營企業家提高經營能力和管理水準,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助力企業成長。目前,建設銀行已在全國設立9個專業研修院,14個學院及18個分校。去年以來,建設銀行共培訓了31.8萬個小企業客戶。

  科技助力小微金融

  記者:對於銀保監會提出的銀行業支持民營經濟“一二五”目標,建行有沒有具體的措施?

  田國立:“一二五”目標對有些銀行來説,可能有一些壓力。但對建行來説,可能我們會超額完成這個指標。我們制定了一個普惠金融的三年規劃,簡單概括就是“123”,未來3年,普惠金融貸款餘額達到1萬億元,客戶新增力爭突破200萬戶,貸款不良率力爭控制在3%以內。

  另外,我們在供應鏈金融上下功夫,依託“雙大”(大行業、大企業)客戶,批量服務小微企業。建行發揮近2萬戶大企業客戶的基石作用,借助其平臺、渠道、信用、鏈條優勢,將金融活水從“雙大”引流向小微企業,實現對産業鏈條上下游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預期也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服務小微企業不僅是願望,更是一種能力,現代金融科技給了我們這個能力。如果沒有金融科技,沒有大數據的應用,沒有互聯網的支持,我認為確實很難做。金融科技對降低融資成本尤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説,我們的大數據“畫像”解決了之前信息不對稱難題。通過打通對公、對私業務系統,與人行徵信、稅務、工商、海關、司法等政府公共信息平臺對接,實現了對小微企業和企業主內外部數據信息的整合、挖掘和分析,更加直觀地為客戶“畫像”,實現大數據立體評價和風險識別,批量篩選優質目標客戶並給予授信,變等客上門為主動服務。

  另外,通過場景化創新,提高了信用貸款供給能力。在大數據“畫像”基礎上,從交易、結算、納稅等場景切入,進行數據整合與客群特徵描畫,形成了定制化的産品創新能力,打造了豐富的“小微快貸”信用産品體系。能夠實現自動化審批,大幅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綜合成本。以建行“惠懂你”APP産品為例,截至11月19日,建行“惠懂你”APP客戶累計點擊373萬次,下載132.1萬次,累計有41.6萬戶企業註冊使用,通過建行“惠懂你”APP申請的“小微快貸”授信金額125.6億元,貸款金額60.46億元。

  服務民企不能急功近利

  記者:如何降低民企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直接降低貸款利率是個有效的辦法嗎?

  田國立:建行正在做一件有利於行業降成本的事,就是將風控模型、風控系統向同行業的中小銀行開放,大家聯手一起為中小微企業服務。銀行的成本降下來後,會讓小微企業直接獲益。

  我們不太傾向過度降低利率,因為急功近利之後很可能是欲速則不達。有時候好的願望未必有好的結果,如果我們的利率真到了三點幾或者更低的話,就會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間。

  企業沒有一定成本壓力會産生兩個問題,第一是還款意願減弱,影響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是套利空間的存在,會影響企業家專注主業的決心。因此,過低的貸款利率,未必有益於市場的健康發展,反而可能會引發其他的風險。

  從另一方面講,如果銀行一下子降低貸款利率還有可能讓一些常年服務普惠金融的小貸公司、區域性金融機構或者類金融機構受到很大衝擊。而大銀行的金融資本一時又無法全面覆蓋所有的小微企業,這樣反而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對於銀行來説,做普惠金融要逐步摸索市場規律,摸索企業家真正的需求,找準以後對症下藥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就像久旱的地方來一場暴雨未必是幸事。相反,應該是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服務民企不能急功近利,尤其是大的金融機構,不僅要完成監管部門的剛性要求,而且也要有社會責任意識,要兼顧整體市場的良性健康發展。建設銀行將堅決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監管部門的政策要求,做好做實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的各項工作,我們有信心按照既定部署,確保今年四季度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一季度降低1個百分點。(記者 陸 敏)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