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黑土

長春 江城 四平 遼源 通化 白城 白山 松原 延邊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熱線:0431-81126178
郵箱:jilin@cri.cn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2018-10-22 09:23:31  |  來源:中國吉林網  |  編輯:杜偉   |  責編:劉徵宇

  原題: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中國吉林網9月28日訊(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賈子堯 文/圖 褚新宇 攝):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到免除農業稅,再到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鄉村振興戰略……改革開放的四十年裏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出臺,為永吉縣廣大農民帶來了巨大福祉,利益覆蓋著永吉縣的每一個農民,每一個農民家庭。

  土地流轉“地生金”科學種植富百姓

  62歲的李文學是永吉縣萬昌鎮普普通通的一個農民,他們家幾代人都依靠著腳下的這片黑土地過活,“我對這片土地非常有感情,如今國家發展了,農民富裕了,生活變好了,我著實感到高興。”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62歲老農民李文學接受採訪

  回憶當年,李文學有些苦澀:“現在回想起來感觸老深了,40年前我剛剛畢業,趕上包産到戶政策。我們一家分到一坰地的稻田,從此生計全靠它來維持。老的小的全家上陣去伺候它,累得夠嗆不説,一年到頭還收入不了多少,生活十分拮據。”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李文學家中收藏的老照片

  剛出校門沒有農業生産經驗的李文學,只能模倣其他在生産隊待過的老人幹農活,他們怎麼種,他就怎麼學,還得經常趁著人家有空的時候趕緊去請教,如此盲目的摸索,收成自然不好。

  “當時家裏相當困難,因為我們家男孩多,都需要成家,而且人情往來也含糊不得。家裏沒有剩餘的勞動力外出打工賺錢,收成不好等於掐斷了家裏的經濟脈絡,僅有的一點余糧也沒有銷售渠道,只能拉債勉強度日。”

  2013年,永吉縣總計5000多畝稻田被宇豐米業全部流轉過來,李文學從普通的農民變為一名員工,繼續著他與土地的故事。如今,宇豐米業建設成了集中連片的網格化高標準農田,大面積流轉規模經營,採用全程機械化生産、飛航作業統防統治,在經過農業技術集成後畝産可達1400斤,每萬畝可增加效益820萬元,成為吉林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樣板區,為萬昌農民提供增加收入金額達5000萬元以上,帶動農民2000戶以上。

  “現在我家裏8口人,兩個外出打工掙錢的孩子都給我添了孫子,可以説其樂融融。我一年掙4萬多塊,老伴也能掙2萬多,家裏的收入直奔小康。和以前的貪黑起早、夜以繼日相比,生活規律了,精神狀態也好了。六點下班,吃完飯看看新聞,沒事就在小區裏溜達、跳廣場舞、扭秧歌,像我們這麼大歲數的人,心情舒暢才是最重要的。”談到這裡,李文學眉頭舒展,笑語連聲。

  2015年,永吉縣萬昌鎮建設玉華新村,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村民用平房面積1比1兌換樓房住宅。住上了樓房,李文學一家的生活品質再次有了飛躍。“你看我們村的變化多大,多乾淨,以前住平房時下雨天都出不去,路上全是泥,現在全是柏油馬路。有山、有水、有地,我感覺在這裡生活比在市區裏都好。”

  午休結束,李文學帶著記者來到農場,不時回應著其他農戶的問好,他如今是農場內的全能工,各項工作沒有不會的。他指著一台臺現代化的機械設備説,“我原來只會開‘螞蚱子’手扶拖拉機,公司請專家培訓過後,現在我插秧機、收割機、膠輪、鏟車什麼都會了。我們再也不用人工去辛苦作業了,全部都是機械化,一步到位!”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現在想想,自己就像突然睡醒覺一樣,轉眼就到60多歲了,有時也很不服氣,我現在才知道還有那麼多新的東西需要我去學習、見識。我原來根本想像不到像香蕉、菠蘿這種南方水果在東北這麼寒冷的地方也能種植。”李文學有些唏噓,“我在這工作主要不是為了掙錢,是讓我能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新的社會、新的變革、新的創造,能接觸到這些新東西讓我感覺到榮幸,這就是我的快樂。”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農機補貼促傳統農業“機械革命” 家庭農場成就“新農人”

  “我是1992年從事農業生産的,當時家裏有十幾畝地,那時候還要用馬去翻地,之後再人工插秧,從早晨五點開始幹活一天也就勞作一畝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卻根本沒有效益。”走在稻田間,一拉溪鎮農民肖建波告訴記者。

  2004年,借著土地流轉的機會肖建波家中的土地面積已達到了十公頃,如此大面積的耕地已遠超出自家的種植能力,肖建波只能雇一些工人幫忙。“土地面積增加這麼多,但是我們本村的和鄰村的人口在減少,甚至到了想雇人都費勁的地步,所以我産生了實行農業機械化的念頭。但當時買一台農機少則五六萬,多則10余萬,對於我一個普通農民來説,確實困難。”

  幸運的是,2006年永吉縣開始實行農機購置補貼,推動農業生産方式歷史性轉變。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行,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資金壓力,更是為肖建波發展機械化生産夢打了一針“強心劑”。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肖建波新購入的挖掘機

  談起購置補貼對他的幫助,肖建波一臉喜悅。“我第一年買來了一台拖拉機和一台插秧機,可以説解決大問題了,要知道拖拉機是人工翻地效率的10倍,而插秧機和收割機是人工插秧的30倍,在2016年我又增添了250萬元的農業機械。現在擁有中大型拖拉機、水稻高速插秧機、收割機、築埂機等配套機具50多套。”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肖建波在農機庫房接受中國吉林網記者採訪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有了機械設備,肖建波家土地産量年年增高,2013年9月註冊成立九月豐家庭農場。如今已發展為土地面積達300公頃,擁有糧食倉儲庫房、農機庫房、現代化育秧大棚、智慧水稻催芽車間、自然風烘乾塔等配套設施的現代化農場。

  “當時在央視農業頻道上看到介紹美國農莊紀錄片時我就心動了,恰好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允許註冊農場,借著這個機會順勢成立了現在的家庭農場。在賺錢之外,也是想為家鄉百姓謀一份福祉。”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肖建波翻閱耕種訂單

  據了解,過去一拉溪鎮上的農戶自己耕種,每年的利潤在1.5萬元左右,而把土地流轉給農場後,每年每公頃就可獲利1.4萬元,農戶還能在農場做産業化工人,這樣每年靠工資還能額外收入5萬元。此外,沒有土地可流轉的農戶,在農場做季節性工人每年也可收入2萬多元。農場還與周邊農戶訂單2500畝綠色優質水稻,每年可為周邊農戶創收100萬元以上。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農場內態勢良好的新品種水稻

  此外,農場依託單位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單位,試驗示範,水稻品係、品種共1700多個,為九月豐農場稻米品種種植結構奠定基礎,農場主肖建波本人更是與袁隆平院士有過四次會面。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袁隆平與肖建波等合影留念

  “我作為一個農民,能和袁院士會面那對我而言是最大的榮譽,這些年看著我們的科研成果慢慢得到展現,對我們吉林地區的稻米産業作出貢獻,是我們最大的欣慰。我如今走到哪都説自己是個農民,一點也沒有什麼降低身份的感覺,反而還充滿了自豪感。

  永吉柞蠶生産已直接影響到全國的柞蠶生産

  談起永吉縣放養柞蠶的歷史則要從1942年開始講起,當時在口前等地就有個別蠶民開始放養。1947年時全縣放養柞蠶19把,産繭20擔。在新中國誕生後,1958年全縣放養275把,1959年發展到365把。1966年全縣發展到964把,總産3561擔。2018年,全縣共有柞蠶場6000公頃,養蠶戶1000戶,共放養柞蠶1000把。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讓如今的永吉縣已經成為了全國重要的柞蠶種源基地。

  “我剛來的時候才幾棟房,現在各種新廠房也林立起來了,柞蠶也成為當地農民的增收點,在種完玉米後閒散勞動力全都來進行放養。收購價也從以前剛開始的幾塊錢一斤到現在幾十塊錢一斤。過去一年收入過萬的鳳毛麟角,而如今的蠶戶一年純收入5萬元都算比較低的了。”吉林省蠶業研究院工作人員邵長波告訴記者。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蠶業研究院寫有標語的老廠房

  吉林省蠶業研究院四間種源基地作為吉林省最早成立的柞蠶試驗種場,建立於1952年。從事柞蠶種繁育、保育和新品種培育等工作,近幾年承擔國家等各級課題60多項,育成選大四號、吉柞961、吉柞889、吉青等多個柞蠶新品種並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目前,四間種源基地共繁種60把。

  吉林省蠶業研究院副院長劉寶毓表示,“我1994年畢業到這,當時我們隊伍龐大但是有著放養量小、産量低、效率低等問題,如今我們有著工作人員200人,但隨著技術方面加強,品種的不斷改善,我們的産量在逐年增加,以前一斤卵可産200斤,現在達到最高産量600斤,産量翻了幾倍,這個變化還是非常大的。”

吉林縣域百變樣本④永吉農民“錢袋子”鼓起來的秘密

新品種柞蠶

  目前,永吉縣柞蠶生産已進入穩定、高效的發展時期。自2000年開始逐漸成為全國柞蠶種繁育中心。永吉縣有各類柞蠶種繁育企業18戶,承擔著為全國各柞蠶産區供應柞蠶種繭的任務。每年可繁育柞蠶種繭100萬公斤,佔全國柞蠶種繭市場的80%。縣柞蠶生産情況已直接影響到全國的柞蠶生産。

  農民“錢袋子”愈豐 永吉駛上發展快速路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永吉廣大農民的“錢袋子”日漸鼓了起來。2017年永吉全縣農業産值142271萬元,與1978年12881萬元相比,同比增長10倍;農民人均純收入12832元,與1978年113元相比,同比增長113倍。

  舊貌變新顏,一個美麗富裕的永吉縣正活力四射地前進著。一條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和互動發展的前進之路正在鋪就;一幅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富裕的美好畫卷正在永吉縣一步步成為現實。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