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大唐”書法學術理論研討會提出接續大唐文脈

2019-12-12 17:08:16  |  來源:遼寧日報  |  編輯:李子平   |  責編:胡曉萌

  原標題:“又見大唐”書法學術理論研討會提出接續大唐文脈 開創遼寧新書風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bf4a69cf-3a20-45a9-a079-aeea16621317

  《萬歲通天帖》(資料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d494c33b-1ff6-4e16-aaaa-cf69edd22e4f

  “又見大唐”書法學術理論研討會現場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8b19e79-3295-40a2-99f3-84bcccdd9d51

  歐陽詢《仲尼夢奠帖》(資料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f70b5b48-d3cd-4c1e-a620-75405cfde627

  懷素《論書帖》(資料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a1139da-1982-4d54-a84a-6926800488ff

  張旭《古詩四帖》(資料片)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自10月7日在遼寧省博物館展出以來,備受國內外觀眾的關注和喜愛,至今參觀者絡繹不絕·······

  “又見大唐”,我們見到了什麼?見到的決不僅僅是某一項藝術的展覽,而是整個大唐文化給予我們今天一種什麼樣的啟示。

  12月2日,由遼寧省文聯、遼寧省書協主辦的“又見大唐”書法學術理論研討會在遼寧會館舉行。來自省內外的50余名專家、學者,站在大唐文化的脈絡上,圍繞當下書法的發展,如何傳承大唐書法藝術,大唐書法對遼寧書風的影響,及如何開創新的遼寧書風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

  2當代書家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都從唐代書法的法度和精神得到啟發。遼寧書法對大唐書風的承襲是世所公認的,唐風的影響在遼寧書家中更是無處不在

  書法家李仲元説,大唐盛世書法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高峰期,書法藝術精品薈萃,名家如星,唐代書法中又展現了盛世大唐的宏大氣象。“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展出的書法藝術品為我們研究書法內涵、藝術規律、時代藝術特徵、唐代書法史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又見大唐”應理解為又現大唐。即把唐風在當代吹動起來,重要的是提高國人對書法藝術的鑒賞力、對書法美的感悟力。“又見大唐”亦是一個警示性展示,對那些糊塗亂抹、破壞規法、褻瀆書藝的行為是一種示範性批判。

  唐代書法對後世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書法家王丹認為,當代書家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都從唐代書法的法度和精神中得到啟發。遼寧書法對大唐書風的承襲是世所公認的,唐風的影響在遼寧書家中更是無處不在。唐代書法,多樣包容,壯闊雄強,是一代不可逾越的高峰,永遠值得後世借鑒、弘揚與崇仰。

  書法家胡崇煒説,遼寧是唐代書法傳承最好的省份,是最早率先在全國舉辦臨帖活動的省份,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沒有臨帖班,就沒有遼寧書法的今天。

  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還找不到書法的方向,如何繼承書法藝術,楊仁愷、沈延毅等老一代書法家帶動王賀良、孫德洲、李仲元、陳復澄、姚志忠、徐熾、聶成文、郭子緒、董文9位當時的中青年書法家臨帖學古人,這9人被稱為“九畹”。1982年7月,“九畹書法展”在遼寧美術館舉行。他們的書法作品一下就被全國認可了,“九畹”以改革開放後在全國最早形成的書家群體而定格在中國書法史上,夯實了遼寧書法大省、強省地位。“九畹”的誕生為遼寧乃至中國書壇吹進了一股強勁而新鮮的翰墨之風,“九畹”臨帖學傳統,不僅富有文化淵源,呈現書卷氣,更以文墨同輝的追求與實踐形成流派。

  隨著“九畹”在書壇影響的不斷擴大,遼寧地區的書法創作日益繁興,並逐漸形成廣泛的具有梯次特點的書法創作隊伍。“九畹”誕生的第二年,遼寧書協舉辦了“十五人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與中國歷史博物館分別舉辦了20人參加的“北園書法展”和“二十九人書法展”,許多書法家從這幾次展覽中脫穎而出。

  書法家聶成文説,到省書協工作後,就堅決主張臨帖學古人、學古法。並於1985年舉辦了第一屆臨帖班,臨帖班以古代優秀碑帖《萬歲通天帖》《仲尼夢奠帖》等為範本,一些有影響力的中年書家帶頭臨帖,推動了全省臨帖活動的開展,讓大家看到了遼寧書法的希望之光,臨帖班孕育和開創了遼海新的書風。從1985年至今,臨帖班已經舉辦了35屆,是提高水準、培養人才的好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遼寧的書法水準,涌現出很多優秀人才。如今,臨帖班已成為遼寧書法人才的搖籃。

  1大唐書法的氣象和特徵,對遼寧書風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對遼寧書法學習傳統、取法經典、向高峰邁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唐代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詩歌、繪畫、書法、彩陶等領域創造了一座又一座高峰,其中,書法藝術成就尤為突出,無論是書法家、書體、流派還是書法理論,幾乎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對大唐的整個書法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他説,綜觀唐代書法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初唐、中唐和晚唐三個階段。書體上,真、行、草、隸、篆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法家,以歐陽詢、虞世南、禇遂良、薛稷為代表的初唐四家,中唐出現的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著名書家,開創了書法藝術的巔峰時期。

  唐代書法興盛的另一標誌是書法理論的研究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代表作品有孫過庭的《書譜》和張懷瓘的《書斷》,其論述高屋建瓴、視野開闊,對後世的書法理論有頗多影響。

  蘇士澍説,在書法藝術精神方面,唐代書法是多元的、豐富的,也是極具創造性的, 體現在具象和抽象並存,最具有代表性的楷書和狂草都發展到了極致,達到了頂峰。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唐代是極其推崇法度的時代,唐代書家對法度的理解十分寬泛,不限于技法層面,還包含藝術家在道德修養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行為準則。以顏真卿為例,其不僅在書法藝術上造詣精深,在道德修養上更體現出儒家的忠孝精神,這種精神使得他的書法有勢不可當的磅薄之力,有著家國情懷,高標風骨,震撼人心。

  蘇士澍説,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和大唐盛世有許多相似之處,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但當今中國書壇現狀仍存在浮躁現象,尚缺少“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和紮實功力。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與古人的差距,時刻注重修正自身、研磨書藝、積澱學識。

  大唐書法的氣象和特徵,對遼寧書風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對遼寧書法學習傳統、取法經典、向高峰邁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蘇士澍説,遼寧是書法大省,人才輩出,老一輩有沈延毅、楊仁愷等,有“九畹”等人才群體,有聶成文、王丹、胡崇煒等一批視書法為使命的領軍人。其中,“九畹”在遼寧乃至全國都很有名氣。上世紀80年代,全國第一屆書法展是在瀋陽舉辦的,對中國書法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遼寧又恪守傳統, 注重繼承,率先舉辦臨帖班,從經典中吸取營養,並一如既往地堅持。遼寧書法的特點是有很強的書寫性,這是遼寧的優勢,上世紀90年代,遼寧的小行草書風曾風靡全國,産生了一批有影響的書家。遼寧書法走在全國前列,與臨帖學古人、學古法是分不開的。

  3開拓遼寧新書風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而不是某個方向,要和新時代遼寧精神結合在一起……遼寧文化基因裏有鋼鐵文化,有海洋漁業文化,有農耕文化,這些都給遼寧書風提供了新的境界

  “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中,一卷卷墨蹟,用姿態萬千的筆畫,記錄著國家興盛、威德遠播的全盛圖景。書法家李琳説,“又見大唐”再次帶領我們領略大唐書法藝術的輝煌畫卷,從中也引發我們對遼寧書法發展的諸多思考。唐代書風多樣,我們遼寧行草、篆刻走在全國前列,但楷書、LiSu 還是短板,我們需相容並蓄,包容多樣,開拓書藝的新境界。

  關於如何開拓遼寧新書風。大連大學副教授萬瑞傑認為,遼寧書風當“強其骨”“增其筋”。書家當體察東北父老鄉親豪邁性格,自覺尋求並營造遼寧書風切合點,建立起“遼海地域特色”及“遼海人文情懷”,為“遼寧書風”奠定新的堅實基礎。

  遼寧書法發展到今天,老一輩給我們確定了最寶貴的財富和正確的方向。遼寧書法通過臨帖班、通過國展,涌現出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書法家,如宋慧瑩、倫傑賢、魏哲、何連仁、朱成國等老一代書家,張世剛、武威、甘海民、施恩波等中堅力量,李琪、劉宏衛、劉長龍等青年一代正在成長,老中青三代書法家互相學習、促進提高。李琳、盧林、王薦、師索民、蘇德永、王樹清、趙立新、趙博海、董文廣、李洋等,學古人、學古法繼承傳統,臨帖班成為最被書法人看重、最踴躍參加的學習班,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文化品牌。這都是大唐書風的作用,大唐文化、大唐書法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了不起的。胡崇煒認為,開拓遼寧新書風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而不是某個方向,要和新時代遼寧精神結合在一起,這精神和我們的工業文明不能脫鉤。遼寧文化基因裏有鋼鐵文化,有海洋漁業文化,有農耕文化,這些文化結合到一起構成的遼寧文化就是立體的,宏偉的,給遼寧書法精神提供了新境界。學古就要結合現實,胡崇煒強調:“我們要學唐代人的境界,把古人的境界引到今天來,古人最大的境界就是能夠靜下來,書法是一門讓人安靜的藝術,是一門寫心寫性寫情的藝術,靜下來,沉下去。”

  瀋陽師範大學教授楊寶林説,“又見大唐”再現大唐雄風,是文化自信的表現。那麼當下中國書壇,尤其是遼寧書壇應向唐代人學習什麼?唐代書家文化水準都很高,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等都是士大夫,都是文人。唐代評價一個人的才能是“先文後墨”,文才第一,書法次之。古代書家都文墨相兼,大多數人是書寫自己的東西,故而有濃濃的書卷氣。而當下書家是文墨相離,只是抄錄前人的東西,有的還抄錯。當下書家必須多讀書,以縮短與古人的距離,才能接續文脈。

  遼寧書法有悠久的歷史,書家幾乎沒有不研究唐楷的,沒有不涉獵唐代行草書的,“又見大唐”開展以來,遼寧的老中青書家都多次去遼博看展,很多書法家都為展覽做了書法碑帖的講解,讓更多人了解大唐書法藝術。

  東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朱利説, 學古對於從事書法教學實踐和學術研究,是一次重新解構。郭興文、張振忠、王薦、盧林、梁驥等也認為,“又見大唐”展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現實本身。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書法精神。書法家要在體現時代性,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發揚探索精神,以書法為軸心,傳播漢字文化和書寫藝術。(記者 楊競)

  本文資料片由遼寧省博物館提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專稿”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國際在線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被授權人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3、“國際在線”網站一切自有信息産品的版權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並出示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信息産品。
  • 4、對謊稱“國際在線”網站代理,銷售“國際在線”網站自有信息産品或未經授權使用“國際在線“網站信息産品,侵犯本網站相關合法權益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委託律師,採取包括法律訴訟在內的必要措施,維護“國際在線”網站的合法權益。
  • 5、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
  • 6、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