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聚焦重慶>正文

死而無憾!蘭渝鐵路建設者這樣感嘆

2017-06-21 17:29:00 | 來源:新華社 | 編輯:陳香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一輩子能修這樣一條鐵路,死而無憾。”——蘭渝鐵路建設工地見聞

【聚焦重慶】死而無憾!蘭渝鐵路建設者這樣感嘆

在蘭渝鐵路胡麻嶺隧道內,工程技術人員歡呼慶祝隧道成功貫通(6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剛 攝

  新華社電:6月19日,隨著“頭號重難點”胡麻嶺隧道的貫通,蘭渝(蘭州-重慶)鐵路向今年全線通車目標邁出堅實一步。在迄今8年多的艱苦施工中,參建者們發揚“敢為人先、勇於擔當”的精神,即將為我國鐵路建設增添一條國際領先的“科技線”“爭氣線”。

  鋼鐵不敵“胡桃木”

  蘭渝鐵路正線全長855公里,途經甘、陜、川、渝三省一市。全線通車後,將改變蘭州、重慶之間鐵路運輸迂迴繞行的歷史,成為西北與西南最便捷的大能力運輸通道。

  但讓天塹變通途,卻面臨種種超出預期的困難。

  早在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修建蘭渝鐵路,稱其為“經過物産極多、礦山極富之地區”。雖然謀劃很早,蘭渝沿線卻因地質條件極為複雜而成為鐵路建設的“禁區”,這條鐵路一直未能動工。

  在多方努力下,2008年9月,蘭渝鐵路正式開工建設。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院長劉為民介紹,蘭渝鐵路穿越的黃土高原區和秦嶺高中山區位於青藏高原隆升區邊緣地帶,是華北、揚子、青藏諸板塊相互匯集部位,號稱“地質博物館”,穿越區域性大斷裂10條、大斷層87條以及多處第三係富水粉細砂地層,是我國在建地質條件最複雜的山區長大幹線鐵路,施工難度極大、風險極高。

【聚焦重慶】死而無憾!蘭渝鐵路建設者這樣感嘆

工人在蘭渝鐵路胡麻嶺隧道內作業(2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蘭渝鐵路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熊春庚説,近年來時任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主席卡羅斯曾兩次到蘭渝施工現場調研,國內外院士和專家曾先後38批次來現場分析指導,公認蘭渝地質條件為“國內罕見、世界難題”,很多專家感嘆説“世界隧道看中國、中國隧道看蘭渝”。

  記者採訪中,聽許多施工人員常説這樣一句話——“鋼鐵不敵‘胡桃木’”。這裡的“胡桃木”,是指甘肅境內的胡麻嶺、桃樹坪、木寨嶺三座隧道,施工難度在全線均位居前列。比如,胡麻嶺隧道1、2號斜井間的173米用了近6年才被攻克,長僅3.2公里的桃樹坪隧道因地質難題,歷時6年攻堅才最終修通。

  “千里蘭渝隴最難”,蘭渝鐵路公司副總經理蔡碧林曾這樣賦詩感嘆。他介紹,蘭渝全線有第三係富水粉細砂地層、高地應力軟岩大變形、高瓦斯、岩溶突泥突水四大高風險隧道群,其中甘肅境內隧道難度最大,除“胡桃木”外,還有新城子、化馬等隧道。

  “在木寨嶺學到的知識等於讀了一個博士”

【聚焦重慶】死而無憾!蘭渝鐵路建設者這樣感嘆

中鐵隧道集團工人在蘭渝鐵路西秦嶺隧道左線內施工(2013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發

  也正是在“禁區”中攻堅克難,蘭渝鐵路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全線共設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1項,參建各方在國家級核心刊物發表關於蘭渝線的論文118篇,獲得國家專利28項。

  蘭渝鐵路遇到的地質難題,引起中國鐵路總公司的高度重視。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成立了由其工程管理中心、蘭渝鐵路公司、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組成的現場工作組,通過現場蹲點和聯合會診,向重難點隧道發起攻堅。

  甘肅漳縣與岷縣交界處的木寨嶺隧道已于2016年7月貫通,但在“極高地應力”作用下,部分隧道襯砌需要拆換補強。記者在一處補強作業點看到,原來隧道襯砌因極高地應力或特殊地質影響,已施作的二襯嚴重變形,混凝土開裂剝落,鋼筋外突扭曲。

  “木寨嶺隧道的地應力遠超以往的設計、施工經驗,沒有工程實例對比,也沒有規範和標準指導解決現場實際問題。”蘭渝鐵路公司安全品質管理部副部長衛鵬華説,此前世界鐵路隧道施工中地應力最強的是奧地利阿爾貝格隧道,但木寨嶺的地應力是其2倍,最大值達27.16兆帕。

【聚焦重慶】死而無憾!蘭渝鐵路建設者這樣感嘆

一列火車停靠在即將投用的蘭渝鐵路隴南火車站(2016年1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這相當於蛟龍號下潛到2700多米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而且壓力還沒有海底那麼均勻。”衛鵬華介紹説,經過反復試驗摸索,補強作業採用了三層初支加單層襯砌的“木寨嶺模式”,補強後隧道結構厚度是普通隧道的2倍多。

  “木寨嶺是一所大學,在這學到的知識,相當於讀了一個博士。”32歲的中國中鐵隧道集團木寨嶺隧道項目部一工區總工程師陳強説,雖然環境艱苦,但付出十分值得。

  8年多奮戰,敢為人先,蘭渝鐵路成為一條科技路、創新路。其中,全線最長的西秦嶺隧道採用的TBM皮帶運輸條件下同步襯砌技術不僅是蘭渝鐵路首創,其周掘進、月掘進進度更是處於世界先進水準。

  “一輩子能修這樣一條鐵路,死而無憾”

  蘭渝鐵路開建以來,在極偏僻、高海拔地區,在惡劣艱苦的施工環境中,在長期攻堅的心理壓力下,築路“鐵軍”及其家人都做出了巨大犧牲和奉獻。在與各參建單位人員座談時,記者多次問到“哪些人從一開始就在工地上”,每次都有超過一半的人舉手。

【聚焦重慶】死而無憾!蘭渝鐵路建設者這樣感嘆

蘭渝鐵路隴南境內的漢王白龍江特大橋(上)與高速公路交錯(2016年1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隴南境內的蘭渝鐵路4標段,有兩座12公里以上的隧道和一座10公里以上的特大橋。負責這個標段的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工地曾頻遭龍捲風、泥石流、突涌水等災害,龍捲風甚至卷走過項目部多間房子。項目部黨工委書記李子明説:“在建設中,有的人已經離世,有的罹患絕症,但大家覺得,一輩子能修這樣一條鐵路,死而無憾。”

  “在外國人認為不可能修鐵路隧道的地質條件中,變不可能為可能、為現實,蘭渝鐵路不僅是鐵路人的‘爭氣線’,更是中國人民的‘爭氣線’。”國際工程地質與環境協會副主席、秘書長伍法權説。

  熊春庚説,通過攻堅克難,蘭渝鐵路形成了“敢為人先、勇於擔當”的精神,為同類地質的國內外公路、鐵路隧道施工提供了蘭渝方案、貢獻了蘭渝智慧。近年來,不斷有隧道工程項目前來“取經”,少走了彎路,降低了成本。

  “今年年內,蘭渝鐵路將全線建成通車。”熊春庚説。蘭渝沿線上千萬群眾的百年期盼,即將夢圓!(記者任衛東、王衡、屠國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