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區縣>正文

江津 幾江形勢甲川東 山勢崔巍類鼎鐘

2017-07-25 09:54:04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劉詩揚 | 責編:石麗敏

【區縣聯動】【江津】江津 幾江形勢甲川東 山勢崔巍類鼎鐘

江津區龍華鎮龍門灘。龍華鎮政府供圖 

【區縣聯動】【江津】江津 幾江形勢甲川東 山勢崔巍類鼎鐘

本報記者正在採訪專家林發禮。記者 萬難 攝

  重慶江津,夏商屬梁州,周屬巴國,秦屬巴郡。南北朝時期,南齊武帝永明五年(487年)建縣,稱為江州縣。西魏時改為江陽縣,隋開皇二年,改江陽為江津。

  江津地處長江要道,古時的江津已是川東重鎮,千帆匯集,商肆林立,文人騷客、商賈走卒往來於此。陳子昂、司馬光、黃庭堅、范成大……他們寫景、咏物、懷古,留下千古絕唱。

  誰人寫下江津第一詩

  7月,記者在江津龍華鎮的老街上穿行,熾熱的陽光穿透旁邊破舊的老屋,灑在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沿石梯而下,就到了龍門灘。

  龍門灘被稱為“上川江第一峽水險灘”,由龍門灘、朱家灘、小灘子三道險灘構成,以龍門灘最為凶險,江水湍急。如今,放眼望去,浩蕩長江水依舊奔流不息,迴旋而下。

  雖然這裡已繁華不再,但詩人留下的詩句卻千古流傳。

  江津最早的古詩與龍門灘有關。

  據明朝萬曆《重慶府志》記載,唐代詩人陳子昂應該是詩咏江津的第一人。聖歷元年(698年),陳子昂在乘船回鄉(四川射洪)途中,路過巴蜀名邑江津,被這裡的風光和險勝之景感染,在船上揮毫寫下《過巴龍門》:“龍門非禹鑿,詭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峽,不與眾山同。長竇亙五里,宛轉復嵌空……”

  江津區文聯主席龐國翔介紹,詩歌標題中的“巴龍門”及詩中提到的“龍門”,就是現在龍華鎮的龍門灘,龍門灘的壯景也因此得以進入《全唐詩》,這是江津唯一進入唐詩視野的風物。

  “蜀江春漲涌波瀾,泛溢龍門兩岸寬。羊角風生灘正險,峨眉雪化水偏寒。魚龍潑刺飛騰遠,舟楫沿流濟渡難。誰解揚鰭三汲去,早乘雷雨拜金鑾。”曾評定“江津八景”(前、後八景)的江津人、明代工部尚書、詩人江淵,就把“龍門春浪”評定為“江津八景”(前八景)之第三景。

  “千百年來,這裡就是一個碼頭,原先一直興旺繁華得很,前些年從這裡趕過河船到對面坐火車的,趕‘攬棧’上白沙下重慶的,每天不下兩三百人,有時候等船的人把這碼頭都站滿了,還有運煤、運鹽、運木材的貨船也多得很。從上世紀90年代前後開始,興修公路後,這碼頭就漸漸變得蕭條了。”龍華鎮書記李仁華介紹,該鎮計劃借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濱江小鎮風景帶,重現“龍門春浪”的美景,以帶動當地旅遊的發展。

  人文薈萃地,留詩千余首

  從古至今,有多少詩人踏足這片土地,留下傳世名篇?

  記者翻開今年出版的《江津古今詩詞選集》一書時發現,先後有100多名詩人題寫了1000余首有關江津的古詩詞,這讓我們的尋詩之旅少了很多週折。

  “江津歷來重視興學教育,注重文化傳承。明清時期的棲清書院、梅溪書院、雙峰書院,辦學嚴謹,培養了不少文人學士。”《江津古今詩詞選集》一書主編、江津區詩詞學會顧問林發禮介紹,以清代江津人楊曇為例,其著有《臥雲詩草》八卷,裏面有800多首詩與江津有關。

  “幾江形勢甲川東,山勢崔巍類鼎鐘,嵐凈天空青嶂聳,雨余煙斂翠華重。”江淵以一首《江津八景詩》之《鼎山疊翠》,生動地描繪出江津美輪美奐的自然景觀,勾畫了詩人情牽故園、夢耽天下的心路歷程。

  “天下第一長聯”的作者——清代詩人鐘雲舫,也在遊歷江津後,寫下了《登觀音岩挹翠樓》,抒發了“眼界好從寬處放,人生得意幾登樓”的豪邁情懷。

  細細追尋,在江津的東南西北,詩人們都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淺淺的腳印。

  在東面的珞璜鎮,清代詩人趙熙以《貓兒峽》為題,描寫了長江小三峽第一峽——貓兒峽“高逾江面知幾裏,刀截懸崖無寸土”的壯觀。珞璜鎮如今已經成為全國産業轉移最具吸引力鄉鎮、最具投資價值小城鎮、重慶市文明鎮,全鎮經濟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南面的四面山上,清代詩人龔懋熙在遊覽四面山洪洞後,以《洪洞》為題,描寫出“幽洞納天地,木杪送日月”的別樣景致。如今的四面山,已經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獲“新巴渝十二景”“中國最美十大瀑布”“中國最美十大森林公園”等美稱,是市民旅遊休閒的好去處,成為重慶乃至全國重要的旅遊地。

  西面的石蟆鎮,清代詩人楊曇在其所作的《田家五月》一詩中,用一句“漠漠平田萬綠籠,山村深住翠微中”,生動地展現了閒適的田園風光。

  北面的石門鎮,清代詩人程春臺在一個清風習習的傍晚,寫下《石門晚眺》一詩,展現了“落日半山吞,江聲下石門”的曠達景象。

  江津也有一個“白鶴梁”?

  “涪陵有白鶴梁,我們江津也有蓮花石水文詩碑題刻,上面還題刻有30多首古詩呢!”林發禮説。

  據了解,30多首古詩中,就有江淵的《江心砥石》。

  據了解,江淵的詩詞中,《江津八景詩》為世人稱道。《江津八景詩》共有組詩16首,生動地描繪了鼎山疊翠、華蓋晴嵐、龍門春浪等江津前、後八景,其中《江心砥石》(共有兩首)最為有趣。

  “江心砥石即江津幾江城東門外江中的蓮花石,又稱‘跳蹬石’。”江津區詩詞學會會長王錫權介紹,“跳蹬”是巴蜀人對原始的墩步橋的俗稱,江淵書寫的江心砥石由36塊礁石組成,其隱現于江中如蓮花一般,為川江著名的七大枯水題刻之一。

  江淵在《江津八景詩》的《江心砥石》中這樣寫道:“江心砥石激奔湍,砥柱中流障百川。”“屹立中流作砥柱,百川倒障皆朝宗。”

  儘管江淵吟咏蓮花石的兩首詩並未題刻于蓮花石上,但是,他題咏的兩首《江心砥石》被世人所稱道。江淵之後,明成化年間江津籍進士、甯州刺史曹邦化刻詩于蓮花石江岸石壁。

  “原是華山十丈花,何年移植幾江涯。浮沉世態知多少,引得遊人日泛槎。”曹邦化的這首《題幾江蓮花石》與江淵的兩首《江心砥石》相映成趣。

  自此,水落石出之季,文人雅士紛紛登臨蓮花石題咏詩句。“根據《江津文史資料記載》,蓮花石上的題刻共計28處。民間傳言,蓮花石上的古詩題刻露出水面時,當年必是豐收之年。”龐國翔稱,史料記載,最近800多年來,該蓮花石出共計14次,第一次是在南宋乾道年間,距今最近的一次是1981年3月。

  如今,由於水文變化,江津的蓮花石水文詩碑題刻已沉入水底,難再一現。(記者 姜春勇 匡麗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