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黔江|涪陵|渝中|江北|南岸|北碚|渝北|巴南|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潼南|大足|璧山|銅梁|兩江新區

豐都|墊江|武隆|忠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石柱|秀山|酉陽|彭水|城口|榮昌|開州|梁平|大渡口|沙坪壩|九龍坡|萬盛 

首頁>重慶頻道> 聚焦重慶>正文

大渡口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調查

2017-11-22 09:43:55 | 來源:重慶日報 | 編輯:高爽 | 責編:石麗敏

  原標題:看老鋼城如何“重生”——大渡口老工業區搬遷改造調查

  在長江邊上,有一座因工業而興起、曾經鋼鐵“一業獨大”的城區——大渡口區。作為國家發改委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全國首批試點城市,2014年以來,大渡口區堅持將“五大發展理念”貫穿于濱江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實踐之中,探索出一條城區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新路徑,迎來了“重生”。

  主動融入國家、全市發展大局,找準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思路決定出路,我們深刻認識到,唯有立足區情、厘清思路,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找準方向路徑,用好稟賦資源,才能盡可能少走彎路、真正實現科學發展。”大渡口區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試點之初,大渡口區經過反復研究、反復論證,調整完善發展思路,明確了“新興産業之區、品質生活之城”綜合發展目標和“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示範區、生態宜居新區、文化休閒旅遊區”城區功能定位,以功能、環境、民生品質提升引領城市再造,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

  至2016年底,大渡口區老工業區調整搬遷改造實施方案中安排的項目已竣工和在建項目達109個,累計完成投資633億元。堅持每年投入1000萬元完善城市規劃和設計,累計完成各類規劃及城市設計32個,為後續城市發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堅持新老並重、錯位發展,系統推進産業重構和升級

  圍繞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方向,大渡口區堅持新産業培育和老企業升級“兩手抓”,打造“後重鋼時代”新的支柱産業。

  一方面,聚焦發展節能環保、信息服務、生物醫藥、文化旅遊休閒等四大新興産業,調整招商工作機制,組建4個産業工作組,致力實施産業鏈招商、集群式發展。

  “我們這些年累計處理生活垃圾2200萬噸,相當於一座6000萬人口超級城市一年的垃圾總量。”位於大渡口建橋園區的三峰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垃圾焚燒發電,殘余有害物質不到3%,每噸垃圾有效利用的節能減排效果相當於14棵樹發揮的作用。“這些年總發電量達到65億度,作為清潔能源被社會再利用。”

  而以三峰集團為龍頭,大渡口環保産業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這使得“大渡口造”環保發電設備佔據了全國1/3強。

  經過三年多努力,4個新興産業由小到大、迅速崛起,2016年大渡口區節能環保、信息、生物醫藥等産業總營業收入達到73億元左右、文化休閒旅遊業增加值達到5.7億元,新興産業對GDP的貢獻率達到30%,已經成為支撐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大渡口區強化技術改造、加快産品更新,推動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支持國內玻纖龍頭企業——國際複合公司在巴西、巴林建設生産基地,玻纖年産能突破60萬噸,總資産超過110億元;支持傳統裝備製造企業——長征重工公司主動調整供給結構,向風電設備、軌道設備等領域發展;支持中石化潤滑油與西門子合作建設智慧製造工廠,提高企業現代化水準。

  2016年,作為全區工業主要載體的建橋園區,工業産值突破200億元,支撐大渡口區GDP回到重鋼環保搬遷前的最高水準。

  堅持擴容與提質並重,全面推動城市再造和環境提升

  “鋼城”如何變“綠城”?大渡口區主動把握城市發展規律,推動城市沿輕軌和濱江“兩大發展軸”拓展,統籌提升城市品質與綜合承載能力。

  一是以基礎設施引領城市擴容。目前,已基本建成“五縱五橫”骨幹路網,建成區路網密度達到4.5公里/平方公里。

  二是統籌實施棚戶區改造和城區環境整治。累計建成安置房、公租房約300萬平方米;同步推進老舊社區居住環境整治,完成背街小巷環境綜合整治32條、老舊小區立面整治24.3萬平方米、棄管小區電力設施改造22個、供水“一戶一表”改造8695戶、燃氣安全隱患整治1175戶,城市面貌和群眾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三是持續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深入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行河長制,完成伏牛溪、跳磴河流域及4個湖庫綜合環境整治,啟動1300余畝工業污染土壤修復,2014年以來新增城市綠地160萬平方米,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逐年增加,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區和全國綠化模範城區。

  同時,大渡口區還結合産業發展和文化遺産保護,盤活區內老舊廠房和閒置土地,傳承城市文脈。目前,在重鋼工業遺址上打造的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一期項目已建成開放;石棉廠舊廠房變身藝度創文創園區,吸引不少市民參觀遊覽。

  以改革創新破除阻礙、凝聚力量,為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

  “作為傳統的基地型城區,體制相對僵化,思想相對保守,是轉型發展中必須攻克的障礙。為此,我們把改革創新作為老工業基地轉型的關鍵一招。”大渡口區發改委負責人介紹,該區圍繞“放管服”改革總體要求,全面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許可標準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互聯網+政務服務”等工作舉措。目前,行政審批時限壓縮率達到45%,按時辦結率保持全市前列,優化了投資興業的“軟環境”。

  平均每3天就有一家創新型小微企業誕生,每5天就有一項創新産品走向市場。採訪中,不少創客告訴重慶日報記者,大渡口區早已擺脫昔日“鋼城”的樣貌,從傳統的老工業基地“蝶變”成創客成長的熱土。

  這得益於大渡口區以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力,目前,該區已出臺21條科技創新扶持政策,政府和企業科研投入超過10億元,組建重慶精準醫療産業技術研究院,引進重慶環境科學院,與陸軍軍醫大學開展軍民融合創新試點。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市級眾創空間6個。

  到2016年底,全區市級以上研發平臺達30個,累計引進和培育創業團隊(企業)超過60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3件,為重慶市平均水準的2.14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4家。

  堅持民生導向,化解轉型風險,實現發展成果共建共享

  針對轉型階段矛盾多發的特點,大渡口區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努力幫助群眾特別是産業工人群體,解決實際問題、化解矛盾風險。

  近年來,2.3萬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2%左右,全區建成了5個街道創業就業基地,成功創建市級創業型城市;全區新建成中小學3所、在建6所;成功創建國家醫療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廣大群眾看到了實績、得到了實惠,大渡口區正兌現著轉型發展成果共建共享的承諾,從而凝聚起更廣泛的發展共識。(記者:張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