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銀行日子不好過 業界激辯金融創新路在何方
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臨近年末,互聯網金融“監管細則”出臺的時間大限越來越近,曾經風光無限的傳統銀行,在互聯網金融衝擊和不良率上升的雙重擠壓下,日子也不好過。在昨天(12月13日)《環球時報》主辦的一場“新經濟形勢下金融創新的變革與機遇”尖峰對話會上,金融從業者和業內學者一起,激辯金融創新的未來發展方向。
談到金融創新,中國入世首席代表、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先拿傳統銀行的高利潤來“説事”。他指出,儘管我國金融業已經對外開放多年,發展的速度並不快,銀行業自身太能賺錢了。
龍永圖:“我覺得銀行不是像一個企業一樣利潤越多越好,這個銀行好不好主要是它所服務的對象,比如説我們中國的實體經濟也好,老百姓也好,是不是借貸成本上很低,很方便,而不是自己掙多少錢,銀行保本就可以了,為什麼成為全球最盈利的銀行?”
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服務、為草根服務,這樣的創新要扶持。
龍永圖:“不要看互聯網金融這個方面做得好,自己又做不到,馬上就有各種各樣的非議,在為中小企業服務,為草根服務的時候,出了一點問題就出了一點問題嘛,我們中國90%的借貸都在你們(銀行)手上,怕什麼,亂不到哪去?”
身為銀行業人士,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有些無奈,他承認銀行盈利太高,的確不好,在他看來,中國金融改革最關鍵的問題是供需不匹配。
黃劍輝認為,中國金融改革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匹配問題,我們國家比較強調的是用資本市場來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這個沒有抓住根本,這種結構的不匹配是導致了小微企業拿不到資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對此,證券日報常務副總編輯董少鵬並不認同。
董少鵬:“我認為我們國內脫實向虛的情況並不嚴重。如果説金融有什麼問題,恰恰是在新的經濟形式下創新不足,改革不足,直接融資比重相當的低,還是要大力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銀行嫌貧愛富的本性不會改變,肯定會找大塊頭的去貸款,小微貸款或者是小微融資還要靠資本市場。”
黃劍輝認為,要把發展銀行體系作為中國金融供給體系的主體,這個觀點也遭到了企業界人士的反駁。北京約瑟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久霖説,銀行貸款的大部分是發給國企尤其是中央企業,中央企業去融資相對來説比其他的,哪怕是很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去融資也要容易得多。真正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小民營企業,其實是融資非常難,而且融資的成本非常高,甚至是很多企業都是借高利貸。
討論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是個高頻詞。民建中央財經委副主任呂益民認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未來的金融模式就是要互聯網金融。
呂益民:“我們不僅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同時我們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説中國在商業銀行體系為主和投行為主之上要打造中國未來的金融模式,未來的金融模式就是要互聯網金融。”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對互聯網金融有著深入研究。他提出,金融創新的同時,風險治理能力亟待加強。
黃震:“第一個是中國的金融創新需要有技術的支持。第二個觀點,創新必然是一個試錯的過程,不僅要包容,我覺得也要敢於試錯,同時要善於糾錯。第三個是我們的監管要剛柔相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