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保險本質 互聯網人身險保費增速或將趨緩
互聯網保險在2015年實現爆髮式增長,在2234億元保費收入中,包含投連險和分紅險在內的理財型人身險産品保費收入達到1219.4億元,佔據互聯網保費收入的半壁江山。
互聯網保費
五成來自理財型産品
2015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為2234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60%,比2011年增長近69倍。同時,互聯網保險滲透率也從2013年的1.7%提升至2015年的9.2%。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數量達到110家,佔全行業保險公司比重由2011年的23%大幅提升至74%。
數據顯示,2015年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主要來自於短期理財型人身險以及車險産品,包括萬能險和投連險在內的理財型産品保費達到1219.4億元,佔保費收入的55%,2014年為261.4億元,2013年為29.4億元。
此類産品的爆發其實並不令人意外。2015年4月1日,保監會發佈《中國保監會關於規範投資連結保險投資賬戶有關事項的通知》,確立了投連險産品成為最具有競爭力的、連接低至1000元起的公募類産品投資者和高達100萬元起購的非標資産的金融産品的地位,而隨著險資大舉為投連産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早有研究機構預測,投連險産品發展的第二春已然來臨。
華寶證券分析人士在研報分析投連險的競爭力時表示:“投連險産品與現有的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産品同屬資本市場的三大類公募産品。其中,公募基金主要投資于二級市場,而銀行理財産品則通過龐大的銀行理財池對接非標産品,由於複雜的投資機制,展現給投資者的收益往往不高。而投連産品作為一隻類公募産品在嫁接公眾投資者和非標産品時,提供了不俗且穩定的投資收益,頗具競爭力。”
成績也確實顯示了投連險的競爭力。在華寶證券排名體系內的185個賬戶中,2015年僅有6個投連險賬戶的收益為負。不涉及股票等高風險領域投資的“類固定收益型投資賬戶”回報率在4%~8%之間。
互聯網渠道
成中小險企突圍利器
理財型人身險産品的迅猛增長還得益於中小險企的鼎力“支持”。比如,分紅險這種能快速增加保費收入的險種,就深得中小險企的支持。
根據日前保險行業協會對互聯網人身險累計保費收入的統計,2015年富德生命人壽以332億元位列第一,接下來分別為國華人壽、弘康人壽、光大永明、前海人壽、工銀安盛、珠江人壽、陽光人壽、建信人壽以及華夏人壽。
不難看出,互聯網人身險的主要主體還是中小壽險公司。曲速資本發佈的《2016互聯網保險行業研究報告》認為,對於這些保險公司而言,互聯網已經成為其主要渠道,互聯網開闢了中小壽險公司發展的新機遇,成為其突破傳統渠道瓶頸制約、借助理財型産品實現保費規模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力量。
另外,第三方平臺依託其流量、結算和信用等優勢,實現保費收入1423.8億元,佔互聯網人身險保費收入的97.2%。對此,國華人壽信息技術與電子商務部總監趙岩還認為:“當前,銀行也更多地介入到了互聯網保險領域。互聯網人身險保費收入中,40%的體量應該是來源於銀行的網銀、客戶端等電子化渠道。帶有O2O性質的平臺增長比純線上平臺保費收入增長更快。”
互聯網人身險保費
增速或將趨緩
儘管依託理財型人身險産品使互聯網保險行業保費取得爆髮式增長,助力中小險企保費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但有專家指出,對於行業而言,互聯網人身險仍處於初級階段,八成以上的理財類産品脫離了保險的本質。人身險保險公司對互聯網的應用,也僅僅體現在把互聯網當成渠道再用。
東吳證券分析師丁文韜表示,互聯網保險難以切入高價值壽險業務,此類産品個性化程度高、産品條款複雜,需要行銷人員的反復溝通和解釋,難以適應互聯網渠道銷售。而中短期理財險、車險、意外險等簡單、高度標準化的保險産品,則在互聯網保險平臺具有天然的優勢。
與此同時,丁文韜認為,由於監管收緊,中短期理財型人身險産品增長將面臨發展瓶頸,由此造成互聯網人身險保費增速趨緩。
不久前,為強化對資産負債錯配和流動性風險的管控,保監會發文要求,保險公司中短存續期産品年度保費收入應控制在公司投入資本和凈資産較大者的兩倍以內,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應立即停售,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産品的銷售規模在3年內按照總體限額的90%、70%、50%逐年縮減,3年後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
在理財型人身險産品中,具有期限錯配嫌疑的當屬萬能險和類固定收益投連險賬戶。網銷的很多投連險産品封閉期一般都非常短,因此,對於投資非標資産的賬戶來説,流動性和項目風險管理是重中之重。東吳證券研究報告認為,隨著保監會對保險公司資産配置審慎性監管,這類高現金價值的類固定收益賬戶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審慎性監管帶來的資産負債動態匹配有助於投連險健康發展,類固定收益型投連産品在今後依然會成為很“搶手”的産品。(記者 付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