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重拳頻出 第三方支付行業格局臨變

2016-05-03 14:07:51|來源:中國經營報|編輯:許煬

  首批支付牌照五月續牌“大考”雖還未到,第三方支付行業已經迎來了多輪監管風暴。

  4月中旬,由國務院牽頭聯合多部委召開會議,明確啟動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項整治活動。第三方支付被納入重點整治領域。

  而最近,與整治配套的相應動作陸續曝光,其中,停止申請新牌照幾乎已成定局。各家機構也開始進入分類評級的監管體系,下一步還將面對取消直連銀行、備付金進行統一存管等業務模式的調整。

  監管重拳之下,是否將觸發深層次行業洗牌?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政策和市場機制共同調節行業亂象已成為共識,未來行業將出現一輪退出、並購潮,並完成牌照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此背景下,傳統單一盈利模式或將走入歷史,紮根細分領域、提供綜合化的金融解決方案則可能成為第三方支付行業轉型的出路。

  分級監管落地

  “我們已經加班加點兩周了,按照規定把評級要求的材料提交合規部。自上至下都非常重視,畢竟最近監管風聲太緊,大家都不想出問題。”一家老牌第三方支付機構北京辦公室的一位內部員工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近期,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非銀行支付機構分類評級管理辦法》,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制定了《非銀行支付機構自律管理評價實施辦法(試行)》,並下發到各家第三方支付機構。此次評定以客戶備付金管理、合規與風險防控、客戶權益保護、系統安全性、反洗錢措施、持續發展能力等6項為主要維度,支付機構將被分為5類11級。其中,自C類以下則面臨監管約談、限期整改、風險提示、年度全面檢查等監管措施。D類以下還將停止辦理部分或全部支付業務,而對於沒有在期限內整改的E類機構,則可依法吊銷其牌照。

  據記者梳理,自2011年5月份首次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以來,央行迄今已發出了8批共270張支付牌照。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少機構在持牌後並未開展業務,空佔牌照資源,更有一些機構因經營不規範導致盜刷賬戶事件頻發。此外,虛假商戶、資金二清,甚至挪用客戶備付金等情況也屢見不鮮。

  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到2016年,央行在半年內相繼吊銷了浙江易士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廣東益民旅遊休閒服務有限公司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三家公司的《支付業務許可證》,責令其退出支付市場。而在今年3月,在央行整肅銀行卡收單市場秩序的專項抽查中,央行對多家銀行和支付機構採取罰款、市場退出等嚴懲措施,對嚴重違規機構實施重點監管。包括拉卡拉、瑞銀信、樂富支付、現代金控等多家公司榜上有名。

  而按照此次分級管理辦法中的描述,銀行卡收單業務中存在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的也將極大程度影響評級結果。

  “現在的市場已經和五年前完全不一樣,市場發展已經度過了窗口期,該暴露的問題已經充分暴露,收緊監管是政策需要也是市場發展必然。分類評級也是對行業的一次摸底。”一位來自銀聯的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