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風險 互聯網銀行如何“適者生存”

2016-05-18 10:37:03|來源:金融時報|編輯:許煬

  5月15日,作為我國首批互聯網銀行之一的微眾銀行再次公佈了它的成績單。該行首款信貸産品“微粒貸”已累計發放貸款超400億元。而從零到400億元,微眾銀行僅用時1年。 

  換帥、被傳融資受阻,發展的路上雖有成長煩惱,但不斷刷新的數據更證明了互聯網銀行生命力的旺盛。 

  事實上,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在關注,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銀行應如何發展?能否“適者生存”?微眾銀行首席戰略官陳峭回答:“互聯網銀行的本質仍是銀行,銀行有發展的自然規律,銀行發展的自然法則是做好風控管理、做好客戶服務、做好與每一個跟客戶的接觸節點。” 

  傳統模式與創新手段相容 

  沒有物理網點和櫃員機、僅以網絡作為交易媒介,似乎自誕生之日起,創新便成為互聯網銀行的主要標簽。 

  開業8個月,浙江網商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數量突破80萬家;微眾銀行表示,該行提款人群目前已覆蓋549座城市。 

  不過,這一切僅靠“創新”是無法實現的。陳峭就提到,微眾銀行雖為互聯網銀行,但在獲客宣傳方面仍會遵守傳統銀行的行銷法則,即通過建設品牌影響客戶的自主選擇,並不斷地鞏固客戶忠誠度,從而培養良好的客戶黏性。 

  眼下,互聯網銀行在業務發展上更多體現了傳統模式與創新手段的相容。 

  如在徵信手段上,記者了解到,微眾銀行採用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評估手段。其不僅利用騰訊提供的社交大數據在反欺詐、貸後管理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模型,也採用了人民銀行的徵信數據,以期完善客戶的整體負債率等信息,形成多維度用戶信用畫像,有效地控制風險。 

  相容還體現在多個方面。“微眾銀行在傳統銀行部門制的基礎上,融合了互聯網行業的組織架構和人才機制。”陳峭提到,“具體來説,微眾銀行的內部架構以團隊形式為主,團隊擁有共同的目標,年終考核參照團隊績效,形成了更加適應跑步發展的互聯網銀行組織架構,為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産品創新需不斷嘗試 

  打開微信、進入錢包、選擇“微粒貸”借錢,可借額度便顯示在手機螢幕上。 

  在採訪中,一些使用過“微粒貸”的客戶告訴記者,貸款流程很快。那麼到底有多快?經微眾銀行測時發現,“微粒貸”授信審批時間僅需2.4秒,資金到賬時間則只有40秒。 

  快捷或許只是“微粒貸”的一個特性。有業內人士注意到,“微粒貸”屬於小額消費貸款,用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來個人消費。由微眾銀行提供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數據顯示,“微粒貸”平均每筆的貸款金額僅在8000元左右。 

  不過,微眾銀行也表示,數額雖小,但發生頻次較高,加之用秒來計算的到賬速度,産生“1+1>2”的效果,形成差異化定位和行銷,這也為“微粒貸”的高速擴張夯實了根基。 

  事實上,金融産品的創新並非一蹴而就。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微眾銀行從上線到現在已經淘汰了至少三到四個産品。對此,陳峭解釋説,互聯網銀行有時候高效率的行動比思考更重要:快速將産品推送到用戶面前,讓用戶來對産品進行評價。 

  風險防範依然關鍵 

  據記者了解,目前微眾銀行的人臉識別、聲紋識別、機器人客服等創新技術已陸續運用於實際業務場景。而這些都或將對銀行業發展帶來影響。 

  “促進銀行業發展也與民營銀行成立初衷相吻合。”一些專家評價説。 

  作為首批獲准成立的民營銀行,微眾銀行等民營銀行肩負著開拓新領域、帶來新變化的重任。上述專家認為,更重要的是,通過微眾銀行等民營銀行的先行先試,為後來者提供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銀行將如何管控風險?眾所週知的是,銀行的風險管理的關鍵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純線上運營的互聯網銀行,沒有網點和面對面服務,主要依靠數據信息分析應用替代傳統人工核查和經驗判斷,所面對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環境與傳統銀行截然不同,如何在互聯網海量和高併發交易背景下做好、做實、做精風險管理工作,是互聯網銀行發展面臨的最重要課題。 

  對於風險及未來發展,陳峭説,在客戶服務方面,也許微眾銀行提供的産品選擇並不多,但力求做到“精而美”,用驚喜和精緻向用戶傳遞國內首家互聯網銀行的誠意。而這些成果的生成和存在,始終都基於“平衡木”選擇。所謂“平衡木”是指,在包括傳統模式與創新手段之間等多個層面追求平衡,在保持平衡的前提下一步步地上臺階,最終達成傳統銀行模式與互聯網創新之間的融合平衡。(記者 楊洋)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