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野蠻生長 亟待監管升級

2016-05-18 09:59:13|來源:經濟參考報|編輯:許煬

  據報道,有記者查詢央行系統發現,國內真正具有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僅267家,而無照經營的企業超千家。一些無照公司打著有照公司分、子公司的名義,借資質開展業務,並與有照公司進行分成。

  不少網民指出,國內第三方支付行業方興未艾,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無照經營的背後,往往存在一些不可告人的非法交易,既危害金融安全,也損及消費者利益。為此,有必要提升監管水準,打擊非法行為,凈化市場環境,為第三方支付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無照經營危害安全

  有網民稱,在大量第三方支付機構中,許多業務規模較小,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內部控制也較弱。由於缺乏有效的退出機制,整個市場呈現“魚龍混雜”的狀況。

  網民“支付圈”認為,目前支付市場混亂,有牌無牌都不斷地搭建系統,擴展業務,往往忽略了系統的安全性。特別是線下收單的POS刷卡器OEM的基本都是換一個“皮膚”就開始運行,安全保障水準可想而知。如果説支付業務違規,那麼只能説是利潤利益分配問題,而支付系統安全出現問題,損失的是真金白銀。

  網民“趙鷂”稱,第三方支付行業步入快車道,但支付機構的備付金銀行數量、賬戶都比較多,也造成了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以致“存管”有名無實,客觀上給那些經營不善甚至圖謀不軌的小型支付機構,提供了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的可乘之機,並由此發生了不少風險事件甚至造成資金損失。

  應讓良幣驅逐劣幣

  近期,第三方支付行業迎來多輪監管風暴。僅4月,監管層就連續發了五個文件來整治支付行業亂象。

  網民“楊濤”稱,各國對類似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業務管理都比較嚴格。監管部門對這類機構往往都有準入牌照,並且有相對嚴格的日常動態監管。下一步的支付市場監管與制度完善重心,在於更好地實現市場的重新整合,促使“良幣”驅逐“劣幣”,針對不同機構實施分層監管。

  網民“羅伯特李”認為,提高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誠信度,也是防範支付風險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嚴厲打擊平臺型服務企業包庇、縱容違法違規經營行為;另一方面,推動線上線下規則統一,創新監管手段和方式,推進金融支付信用體系建設。當然,監管並不是一棍子打死,要慢慢清理,設定目標,分期實施,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也給相關機構一定時間進行自我升級或者自我清理。(記者 陳偉 整理)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