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成發展藍海 業內稱需立足金融本質
傳統金融業
或失逾兩層市場
隨著時間的推移,“金融科技”(fintech)這一概念似乎正在取代“互聯網金融”成為熱門話題,而圍繞金融科技衍生的相關模式創新等話題也受到業內高度關注。
根據普華永道最新調查報告顯示,絕大多數金融機構認為其部分業務正面臨著被獨立的金融科技企業取代的風險。包括中國在內的主要市場,至2020年傳統金融業將失去逾兩成的市場份額。
按照金融理事會(FSB)的最新定義,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它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産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 。金融科技創新範圍較廣,既可以是前端産品,也可以是後臺技術。
目前來看,金融科技幾乎應用到金融領域的各個方面,比如:借貸、財富管理、支付、保險、眾籌、徵信等,幾乎涵蓋從投資理財、融資借貸到金融消費等傳統金融的各個環節,而近幾年大熱的互聯網金融也應當包括在金融科技內。
以消費貸款為例,在線平臺的興起為個人與企業間的相互借貸提供了便利,貸款創新體現在採用非傳統的數據來源和強大的數據分析來進行風險定價、快速的貸款流程及更低的運營成本。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科技諮詢合夥人王建平認為,金融科技興起所帶來的威脅主要體現在利潤、市場份額、客戶流失等各方面。而未來四大技術將影響傳統金融,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和區塊鏈。以去仲介化和去中心化為特徵的區塊鏈,早已成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未來還可以用於實時支付驗證、新的在線資産市場(實時聯合貸款和資産證券化)、場外證券和衍生品交易等。
在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效率、降低風險成本的同時,金融科技亦成為發展普惠金融的新路徑。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金融創新也使金融交易變得更加複雜,同時也加劇金融風險傳遞。對於金融科技領域的監管評估,FSB最新提出的框架顯示,一方面,要積極地監測國內金融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要與國際組織和制定國際標準的機構在業務的監測、風險分析和業務應對方面開展一些合作。
對此,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表示,這為各國監管當局如何評估蓬勃發展的金融科技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框架。首先,評估在金融科技領域的這種産品或服務,到底是不是一種創新,創新之處在什麼地方,以及這一類創新機構本身的一些主要特徵。其次,分析這種創新或這種新業務、新産品的出現,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最後,評估這一類新業務、新産品對於金融穩定的影響,包括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
值得一提的是,FSB也提出,由於目前行業數據非常缺乏,同時相關的一些技術發展非常快,要清晰地回答出所有的微觀和宏觀上的問題,現在還完全做不到,需要各國的監管者努力。
利用互聯網
解決信息不對稱
在金融科技的認知方面,善林總裁曹國嶺表示,金融科技實質上包含互聯網金融,它並不是一個新生業態,只不過是通過新的科技技術來提高金融效率。在這個行業中,仍然受制于傳統金融學定律和經濟學定律。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只有真正擁有技術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才能勝出。同時,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也並非簡單的物理相加,而是應該真正將技術運用在金融領域,創造有利於提高金融效率的模式。“我一直認可的概念是‘金融互聯網’,而不是‘互聯網金融’。也就是説,並不是互聯網公司去做金融,而是金融公司使用互聯網技術。我們應該牢牢立足於金融本質,即利用互聯網工具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不少互聯網金融公司往智慧化金融服務平臺轉型。而金融科技大都是圍繞“數據化信貸”“標準資産”“機器人理財”三塊業務佈局,或者是通過“大數據”進行分析,向投資者提供個性化理財顧問。
在應用層面上,金融科技企業將大數據技術運用於産品設計、風險管理等過程中,利用大數據分析自動給借款人評分、授信,並加入智慧化功能,幫助用戶更便捷的管理和實現財富增值。
此外,曹國嶺還表示,通過把多年實踐中所摸索出來的信息、收集方法以及信息分析方法,將其互聯網化並進行傳播,可以得到迅速擴張。但對任何一家企業包括善林而言,規模僅僅只是一種結果,但是永遠不會是善林的追求目標。對於善林而言,規模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産物,永遠不會為了追求規模而盲目發展。
那麼,與傳統金融機構究竟該如何進行競爭就成為首要問題。傳統金融機構集中在線下服務,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風險定價全部都在線下完成,而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區別,首先體現在市場錯位方面,即互聯網金融企業專注于服務中小微企業,而傳統金融機構則不做小微,這就是錯位競爭;其二,互聯網金融企業的信息收集處理分析定價成本比傳統金融機構更低,而之所以成本低的原因就是公司會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特別是現有的互聯網和數據處理的技術。
此外,善林總裁曹國嶺對於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門檻進行解釋。他認為,包括金融信息服務的門檻對於善林而言都值得思考。合格的互聯網企業絕對不會和跑路平臺、不安全聯繫在一起。互聯網金融優勢在於使用新技術,利用互聯網的雲計算、大數據來觸達用戶的甄別風險,數據是來源於普惠金融天然的默契,也和中國新經濟常態下的發展方向,包括消費驅動、技術驅動相匹配。中國的互聯網金融並非顛覆傳統金融,也顛覆不了傳統金融,而是作為其補充共同推動普惠金融。所以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之間存在較大區別,互聯網金融應該多多借鑒傳統金融機構的思維來做事情。(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