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金融風險 “不留死角”式監管醞釀中

2016-06-13 14:19:21|來源:一財網|編輯:許煬

  一年來市場陰晴不定,給金融監管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好幾個板塊充滿顛簸和震蕩:互聯網金融,從資産總量、用戶數都位於全球首位、如火如荼,走到了網貸平臺、線下理財接連倒臺的“一地雞毛”;股市,從“改革牛”走到瘋狂的“杠桿牛”,最終不支“倒地”;債市,度過了去年最後的紅火後,終於走到了違約事件接連爆發的當口。

  金融生態現階段,市場對“系統性風險”是否過度擔憂?在“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可能性之下,監管如何既不缺席又不過度,在穩住市場的同時保住好的創新,不至於因噎廢食?

  在6月12日的“2016陸家嘴論壇”上,來自監管機構、學界、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多個會場均有對此話題的探討。第一財經記者全程採訪,探索後市風向。

  建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對於“系統性風險”,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認為,其成因從宏觀上看,根源在於經濟結構失衡和宏觀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的失調;從微觀上看,是市場主體、企業、金融産品的信用杠桿加大和信用鏈條延長所致。

  吳曉靈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目前宏觀上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條件還不存在,但微觀上如果把握得不好,小的矛盾積累會導致大的風險産生。

  也正是源於宏觀審慎的考量,央行副行長張濤在論壇上表示,對於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所有金融業務,都要將其“納入全方位的金融監管框架”,“不忽視監管空白,不留下監管死角”。

  正如張濤表示要將所有金融業務納入全方位的金融監管框架,在陸家嘴論壇上,構建適合金融市場新格局的金融監管框架也被熱議,事實上這已是市場形勢下的當務之急。

  “十三五”規劃也提出,中國應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有效防範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制度設計,張濤還強調了市場退出的配套體系建設問題,“要維護整體金融穩定,而不是保護業內每一個機構都不失敗、都不出任何風險。”

  張濤表示,對於經營出現風險、經營出現失敗的金融機構,要建立有序的處置和退出框架,允許金融機構有序破産——該重組的重組,該倒閉的倒閉,增強市場的約束,一個沒有優勝劣汰機制的行業是不可能健康持續發展的。

  “所以,必須要建立健全一系列配套的制度設計,包括存款保險制度、徵信體系建設、金融機構市場處置與退出機制等等。為金融産品的創新、技術的創新和市場充分競爭提供一個完整的制度環境。”張濤稱。

  “穿透式監管”

  在具體的監管操作中,不少論壇演講嘉賓建議“穿透式監管”。

  對於國內資産證券化之風正興、金融創新也層出不窮的態勢,吳曉靈的觀點是“金融産品創新應以滿足社會投融資和風險控制的基本需求為主”。具體而言,要“堅持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縮短信用鏈,減低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

  在論壇上,吳曉靈對一些設計繁複的金融産品敲了一記警鐘:“到現在為止,我們的金融産品非常複雜,金融專業人士都弄不明白,怎麼能夠讓投資者、市場大眾控制風險呢?”因而,吳曉靈認為,未來改革的方向,應該是讓金融産品回歸為經濟實體服務、簡約透明。

  對於金融監管,吳曉靈指出:“在監管上就應該實行穿透式的監管,要看到最終投資人和融資人,只有這樣才可以分清楚投資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才能夠真正地落實投資人適當性原則,縮短風險鏈,減少系統性風險。”

  在陸家嘴論壇的“浦江夜話”分論壇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也提及監管的“穿透性原則”,他指出,一方面要明確分類精準發力,充分考慮互聯網金融複雜性、多樣性和交叉性,從宏觀到微觀各個層次對各類傳統風險和新生風險予以準確定性,另一方面,要綜合施策,全面覆蓋,推出將資金流和現金流全面納入的風險監測體系,防止資金和信息實現體外循環,針對跨界業務實施穿透核查和全流程監管。

  盯緊“忽悠式重組”

  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談及“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話題時表示,要堅持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把風險防控貫穿于産品實際;要建立健全風險跟蹤、監測和處置機制,提升提前研判風險的能力;要防止單一品種、單一機構的風險外延問題;要緊跟市場發展步伐,填補監管空白,提高監管的有效性,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的歸位盡責;要引導機構主動加強風險控制,充分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且盲目擴張規模的傾向,在穩健經營上下功夫,合理有序開展業務活動。

  他還稱,當前要在維護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上,規範互聯網股權融資活動,防範私募基金、股權眾籌等領域的風險。

  姜洋還提及了“處理好事前防範和事後處理的關係”的要點。他表示,首先要做到規則前移,把法律的規定、監管的要求細化到一線監管的制度當中,把規矩立起來,把制度嚴起來,讓每個市場主體知道紅線和雷區;其次要做到哨兵前移,推進監管技術創新,更多依靠科技和信息化手段,對傾向性的違法違規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糾正、早處理。

  “資本市場植根于實體經濟,又服務於實體經濟。發展資本市場必須始終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不能自娛自樂,否則資本市場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姜洋説。

  事實上,資本市場走強、服務實體經濟的首要任務是夯實市場發展基礎,而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其品質直接影響市場活力。

  對此,姜洋表示,提高上市公司品質就要進一步優化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要規範大股東行為,給投資者一個真實的上市公司。推進並購重組市場化改革,強化市場的優勝劣汰功能,加強對忽悠式重組、跟風式重組等監管,引導上市公司規範運作,老老實實做好主業,鼓勵上市公司加大回報投資者的力度,促進市場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理念的形成。(記者 夏心愉 王瑩 李德尚玉)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